第四十七章:百工织梦,麻衣始成
雷暴巨象的蹄声远去,人族疆域向西拓展,新村落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平原与丘陵之间。人口骤增,疆域辽阔,带来的不仅是实力膨胀,更有最实际的烦恼——如何让这成千上万的族人,在即将到来的寒季里,不再仅靠粗糙兽皮遮体御寒?
以往,人族多以兽皮、树叶蔽体,夏季尚可,冬季则难抵风寒。随着部落壮大,对更舒适、更易得御寒物的需求日益迫切。这最基础的需求,催生了人族文明进程中又一重要篇章——纺织的起源。
契机源于一次偶然。几位在新建村落附近采集的妇人发现,一种河边丛生的野生植物,其茎皮纤维异常柔韧,尝试撕扯搓捻后,竟能结成细长的线。她们将这一发现禀报了负责管理日用制造的工匠长巧手。
巧手闻言,极为重视。他立刻请教智者中对植物最有研究的老药师炎草。炎草辨认出这种植物为“苎麻”,并指出其茎皮经过捶打、浸泡后,确实能分离出可用于编织的纤维。然而,如何将纤维纺成均匀的线,又如何将线织成布,却是横亘在前的难题。
工匠区再次成为了创新之源。巧手召集了所有心思灵巧的工匠和妇人,成立了“织造坊”。没有先例可循,一切全靠摸索。
起初,她们尝试直接用手指搓捻麻纤维,效率低下且粗细不均。后来,有人受钻木取火的启发,发明了原始的“纺轮”——一块中间穿孔的圆形石片或陶片,插上木棍,利用旋转的惯性将纤维捻合成线。虽然简陋,却大大提升了效率和线的均匀度。
纺线问题初步解决,更大的挑战在于织布。如何将纵横的线交织成片?她们尝试用树枝搭出简单的框架,手工将经线一根根排列固定,再用骨针引着纬线来回穿梭。过程极其缓慢,且布面稀疏易散。
困境之中,记录官慧眼发挥了关键作用。他回想起曾在某次狩猎中,观察过一种“织巢鸟”编织鸟巢的过程,其用细枝草茎纵横交错,结构紧密。他将这一发现用新创的文字结合图画记录下来,交给了织造坊。
织造坊的巧妇们得到启发,改进了织架结构,并发明了原始的“梭子”来引纬线,又用细密的骨梳(“筘”的雏形)来压实纬线。经过无数次失败和改进,第一块虽然粗糙、却真正意义上的麻布,终于在一双布满老茧的手中诞生了!
消息传开,举族欢腾!这意味着,人族将不再完全依赖难以获得的兽皮,可以依靠种植苎麻,大规模生产御寒衣物!
王苟华在暗中观察着这一切,心中欣慰。纺织的出现,其意义不亚于筑城、造字。它解决了最基本的生存需求,让人族摆脱了对自然资源的完全依赖,是迈向真正定居文明和物质丰裕的关键一步。他通过静心塔的宁静力场,让织造坊的工匠们更容易集中精神,激发灵感;偶尔,也会通过昆仑镜的微光,将一些更高效的编织结构意象,投射到最专注的工匠梦中。
很快,苎麻的种植被大力推广,纺轮和改良织机被迅速复制到各个村落。织造坊规模不断扩大,第一批批量生产的麻布衣服被优先分配给老人、孩童和戍边的战士。当人们脱下沉重腥膻的兽皮,换上相对轻便透气的麻衣时,一种前所未有的舒适感和文明自豪感油然而生。
人皇坚爪身着新制的麻布冕服,主持了一次大典。他宣布,织造之术将与农耕、筑城、文字并列,为人族生存发展之基石。负责织造有功的几位巧妇被尊为“织女”,其技艺被慧眼详细记录,编纂成《织经》,广为传播。
自此,人族文明的外在表征,除了高大的城墙和统一的文字,又增添了整齐的麻衣。这看似寻常的衣物,却象征着人族在利用自然、创造生活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物质的初步丰裕,也为精神的进一步飞跃,奠定了更牢固的基础。
(第四十七章 完,约2150字)
喜欢我在大荒养成人族请大家收藏:(m.suyingwang.net)我在大荒养成人族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