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心学社的首次理念培训,如同在二十七颗心中埋下了火种。然而,理论的光辉能否经得起现实的淬炼,仍需实战来检验。陈天纵深知,一套无法应用于搏杀的理念,在这弱肉强食的世道里,终究是空中楼阁。
数日后,依旧是那座僻静宅院的地下。但今夜的气氛,与上次讲学时迥然不同。灯火通明的厅堂中央,被清出了一片空地,权作简易的演武场。二十七名学社成员肃立周围,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紧张与期待。
陈天纵立于场边,目光平静地扫过众人。“前次论心,此番验术。”他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份量,“唯心之力,非是空谈,需在动中求,于争中证。今日,便让你们亲身感受,何为‘心能转物’之雏形。”
他没有安排捉对厮杀,那种方式过于粗糙,也难以体现“唯心”特质。他采用的,是一种更为精巧,也更为苛刻的考核方式。
首先上场的是林清风。这位白衫书生此刻换上了一身利落的短打,脸上虽仍有几分书卷气,眼神却比以往坚定了许多。他的对手,并非活人,而是陈天纵以自身一缕精纯意境,混合天地元气,临时凝聚出的三道虚实相间的“剑气”。这三道剑气并无固定形态,时而如游鱼般灵动,时而如磐石般沉重,轨迹刁钻,气息变幻。
“清风,你初入‘识境’门槛,精神感知优于常人。”陈天纵道,“此三道剑气,模拟三种不同特性的攻击。你不需硬撼,只需以你之心念,感知其变化,预判其轨迹,并以最省力的方式引导、规避。记住,你的武器,不是你的拳脚,而是你的‘心镜’。”
林清风深吸一口气,闭上双眼,全力运转“识境·观照”之力。在他的感知中,那三道剑气不再是无形的元气,而是化为了三种不同颜色的流光,带着或凌厉、或厚重、或诡谲的“意”。他摒弃了用眼睛去看的本能,完全信赖精神的反馈。
第一道凌厉剑气袭来,他未硬接,身形微侧,指尖带着一缕柔和的心念之力,如同拨动琴弦般在剑气侧面轻轻一引,那道剑气便擦着他的衣角掠过,将地面划出一道浅痕。第二道厚重剑气当头压下,他不再试图引导,而是脚步一错,利用其下压时产生的微小间隙,如同游鱼般滑开。第三道诡谲剑气迂回而至,他早已通过心镜感知到其隐藏的弧线,提前半步横移,险之又险地避开。
整个过程不过十息,林清风额角见汗,气息微喘,身上衣衫却被剑气余波划开了几道口子,显得有些狼狈。但他睁开眼时,眸中却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他第一次如此清晰地“看”到了攻击的本质,并依靠心念而非蛮力应对!
“尚可。”陈天纵微微颔首,“感知足够敏锐,但心念运用尚显生涩,引导之力不足,规避时身法与心念未能完美同步。记住,心、意、气、力,本是一体。”
林清风躬身受教,满脸都是获益匪浅的激动。
接下来上场的是那名来自小宗门的女弟子赵芸。她的考核方式又有所不同。陈天纵在她面前放置了三块不同材质的木桩——普通硬木、浸水的湿木、以及一块掺杂了少许金属矿渣的异木。
“赵芸,你性情沉静,感知内敛。”陈天纵道,“尝试将你的心念,注入你惯用的‘柳絮掌’中。不必追求刚猛,去感受这三块木桩的‘纹理’、‘韧性’与‘疏密’。让你的掌力,如春风拂柳,寻隙而入,由内而外地‘瓦解’它们。”
赵芸凝神静气,她原本的柳絮掌法走的是阴柔路线,讲究以柔克刚。此刻,她尝试按照陈天纵的指引,将精神集中,去“触摸”木桩的内在结构。她出掌很慢,掌风轻柔,落在第一块普通硬木上,起初毫无异状,但数息之后,硬木内部传来细微的“咔嚓”声,竟自行裂开数道缝隙。第二块湿木,她掌力透入,感受着水分的分布,掌劲随之调整,湿木表面未见破损,内部却已变得酥软。第三块异木最为艰难,金属矿渣分布不均,极大地干扰了她的心念感知,她反复尝试,额头沁出细密汗珠,最终也只能让其表面出现些许裂纹。
“感知细腻,心念能与自身功法初步结合,此为你之长处。”陈天纵点评道,“然遇强韧或杂乱之物,心易受外物所滞,不够纯粹坚定。需知,心念如水,纵是顽石挡路,亦能持之以恒,寻得渗透之法。”
赵芸默默点头,眼中若有所思。
考核依次进行。有人被要求在心念干扰下保持特定桩功;有人需在快速移动中,以心念锁定并避开不断变换位置的标记;那两个漕帮汉子,则被安排进行对抗练习,但要求他们摒弃以往好勇斗狠的打法,尝试在交手中感知对方发力意图,以巧破力。
表现各有优劣。有人天赋异禀,一点即通,如林清风;有人勤能补拙,稳步提升,如赵芸;也有人根基薄弱或心性浮躁,难以入门,显得手足无措。
陈天纵始终冷静观察,精准点评,直指每个人最核心的问题。他没有传授任何具体的攻防招式,所有的指导都围绕着“心念的凝聚、感知、运用与对抗”展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