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博附耳说出的那个名字,像一道无声的霹雳,在林枫脑海中炸响。他脸上的血色瞬间褪去,瞳孔因极致的震惊而收缩,甚至下意识地低呼出声:“不可能!怎么会是他(她)?!”
那个名字所代表的人,与林枫之前的种种推测和怀疑方向大相径庭,甚至可以说是完全出乎意料。此人不仅身处技术或管理的核心圈层,更重要的是,他(她)在之前的反扫荡斗争和根据地建设中,表现出了相当的忠诚和才干,甚至在某些关键时刻发挥过积极作用,深得包括林枫在内不少人的信任。
“证据……确凿吗?”林枫的声音带着一丝自己都未察觉的干涩,他死死盯着周文博,希望能从对方脸上找到一丝“弄错了”的可能。
周文博的脸色同样难看,他沉重地摇了摇头:“目前还只是重大嫌疑,没有直接证据。但时间、机会、以及一些难以解释的间接关联,都指向他(她)。而且,此人在惊蛰小队出发前,确实因工作需要,短暂接触过那台备用电台,也有能力进行那种极其隐蔽的微操作。”
他顿了顿,补充道:“更重要的是,我们秘密调查了他(她)近期的社会关系和活动轨迹,发现了一些……与其公开身份和经历不太相符的疑点。虽然隐藏得很深,但并非无迹可寻。”
林枫沉默了,胸口像是压了一块巨石,喘不过气来。信任被践踏的愤怒,被蒙蔽的羞辱,以及一种深沉的、源于内心深处的寒意,交织在一起。如果连这样的人都可能是敌人的棋子,那根据地的内部,究竟还被渗透到了何种程度?
“控制起来了吗?”林枫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声音恢复了惯有的沉稳,但眼底深处却是一片冰封。
“还没有。”周文博低声道,“此事关系重大,牵一发而动全身。没有铁证,贸然动手,不仅可能打草惊蛇,更会引起内部恐慌,甚至可能被真正的幕后黑手利用,制造更大的混乱。我和保卫部门的意见是,外松内紧,严密监控,寻找其与外界联络或下一步行动的实证,争取顺藤摸瓜,揪出整个网络!”
林枫缓缓点头,周文博的考虑是周全的。对付这种隐藏极深的鼹鼠,耐心比冲动更重要。
“同意。监控要绝对隐秘,人员要绝对可靠。同时,所有核心决策和新的技术项目,暂时对此人进行信息隔离。”林枫做出了决断,眼神锐利,“我们要看看,他(她)接下来,会有什么动作。”
内部调查进入了最敏感、最紧张的阶段,如同一场在黑暗中对弈,每一步都需如履薄冰。而与此同时,根据地的重建和技术发展,并未因这潜在的危机而停滞。林枫在推动“特战+”战术磨合、加强技术人员保护机制的同时,也从未停止对更强大、更先进武器的渴求。平安县之战和反扫荡的残酷,让他深知,现有的武器虽然取得了不小进步,但还远远不够。
就在这种内紧外松、压力重重的气氛中,一天下午,一名负责与外部秘密交通线联络的交通员,风尘仆仆地赶到林枫的办公室,递上了一个用油布包裹得严严实实、看起来毫不起眼的小包裹。
“林工,这是‘青山’同志辗转从上海送来的,说是国际友人托付,务必亲自交到您手上。”交通员的神情带着一丝疲惫,但眼神却很亮。
“青山”是根据地设在上海的一个极其隐秘的联络站代号,主要负责搜集国际情报和采购稀缺物资。林枫心中一动,接过包裹,入手颇有些分量。
打发走交通员后,林枫小心翼翼地拆开层层油布。里面没有信件,只有几本看似普通的英文工程类杂志,以及一叠用德文和英文混杂书写、绘有大量复杂图表和公式的技术资料复印件。纸张边缘磨损,字迹也有些模糊,显然经过多次转手和隐藏。
林枫的眉头微微蹙起,这些杂志和资料涉及的是机械工程和空气动力学领域,虽然对他有参考价值,但似乎并不值得“青山”如此郑重其事地专门送来。
他耐着性子,一页页仔细翻阅着。突然,他的目光在其中一页德文资料的边缘注释上凝固了!那并非技术内容,而是一段用极细的铅笔、以某种特定密码规则写下的简短留言!这种密码,是他与极少数境外情报员约定的最高等级联络方式之一!
林枫的心跳陡然加速,他立刻取出密码本,开始紧张地破译。
破译出的内容很短,却让他的呼吸为之停滞:
“友人Z赠礼。源自德累斯顿理工学院非公开研讨会笔记,涉及A-4项目(注:即V-2火箭)部分风洞测试数据及燃料泵初步构想。极不完整,仅供参考。阅后即焚。保重。”
A-4项目!V-2火箭!
林枫的脑海中仿佛有惊雷滚过!作为来自未来的军工工程师,他太清楚这意味着什么了!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款投入实战的弹道导弹,虽然此时的德国V-2火箭还远未成熟,但其代表的远程打击和火箭技术理念,是划时代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