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心中清楚无比——
他真正的目的,从来不是施政本身,而是分化人心,寻找拥戴者。
唯有如此,才能稳固其权位。
只要熬过眼前的动荡,今日许下的诺言,来日自可用一个借口轻轻抹去。
他并非愚人。
那些既利于国家,又巩固皇权的政策,他自然会保留。
时至今日。
他自觉已非昔日稚嫩少年。
不会再因某策出自“朱雄英”之口,便竭力铲除。
身居高位,胸襟理应更加开阔。
他相信自己,已具备容纳之量。
但……
话虽如此。
当下的要务,是向百官释放“信号”。
向这些连日来饱受“朱雄英政策”压制的官员们,传递出“我将利你”的讯息。
唯此。
他们才会倾力支持,甚至满怀希望地追随于他。
而这。
正是他与齐泰等人“默契配合”所追求的最佳局面。
此时,在群臣“踊跃”建言之下,望着满朝大多官员眼中悄然浮现的期待神色。
朱允炆嘴角,不禁微微上扬。
他们的目标,已然达成!
……
然而。
朱允炆未曾预料——
变故,终究还是降临了。
就在这一刻。
奉天殿前,那巍峨庄严的宫门,轰然洞开。
文武百官,尽皆失色。
尚未看清来人面容。
紧接着。
一道声音如雷霆炸裂,瞬间冻结了所有人的呼吸——
“恭迎……皇后娘娘回宫!”
哗——!
朝堂哗然四起。
方才还争吵不休、激烈辩论甚至破口相骂的群臣,此刻尽数呆立原地,双目圆睁,神情僵滞。瞳孔中先是茫然,继而涌起滔天的不可置信。
这死一般的寂静!
仿佛令时间也为之停滞。
唯有脑海中两个字,反复冲击着他们的意识——
“皇后?”
“哪位皇后?”
“大明的皇后!!!”
“可……”
这一刻,无关立场,不分敌友,甚至官阶尊卑也不复存在。
因为——
在这两个字面前,一切品级与权势,皆如尘土般渺小。
大明……只有一位皇后!
除了那位,还能是谁?
可是!
那位,不是早在十年前……
这是在开玩笑吗!?
寂静持续蔓延,而众人心中,却早已掀起狂澜。
终于……
当那一道熟悉的身影,在重重护卫的簇拥下,一步步走近,再走近……
殿中不少已在朝为官十载以上的老臣。
此刻无不瞪大双眼。
脸上写满惊骇。
五军都督府李景隆,颤声低呼:“舅奶奶?”
李景隆,李文忠之子。而李文忠,正是朱元璋的外甥。
否则,若非有这层渊源,朱元璋也不会重用李景隆,将其安置于五军都督府担任要职。此时,他仍习惯性地称呼马皇后为“舅奶奶”。
只因自幼便是如此唤起,久而久之成了本能,如今脱口而出,全然不假思索!
长兴侯耿炳文也僵立当场,怔怔喃喃:“皇后?”
方孝孺双目微眯,心头猛然一震。当年他随恩师宋濂求学时,曾入宫为诸皇子讲授经义,也曾执掌皇长孙朱雄英的启蒙课业。
因此,他对皇后并不陌生。
正因如此,此刻的惊愕才愈发强烈,几乎难以置信。
衍圣公孔讷,亦呆立不动。
现场唯一年过八旬的刘三吾,同样愣住。
最终——
是朱允炆,此时他的心神宛如遭雷轰顶,整个身子恍惚摇晃,意识混沌不清。
“皇祖母?”
他低声呢喃,虽早有预感,但毕竟未曾亲眼得见,况且此次早已遣人阻拦。
可为何……
为何!
皇祖母竟会现身于此?
“皇祖母……”
“我……”
朱允炆脸上渐渐浮现出惊惶之色,六神无主,
眼神飘忽不定,神情扭曲失常。
方才他还意气风发,言辞滔滔,谋略周全,步步为营。
难道……
终究还是要失败?
败在此地?
倒在通往大业的最后一阶?
不可能!
绝不可能!
他在心中咆哮,在灵魂深处嘶吼。
而与此同时,吕氏正身处东宫,内心焦灼不安。
今日,是决定命运的一天。
倘若事成,她的身份将随儿子一同跃升,多年隐忍终得回报,宫中地位也将彻底扭转。
然而就在此刻,一名侍女仓皇奔来,面色惨白如鬼,仿佛撞见阴魂。
“太子妃娘娘,不好了!不好了!”
她连滚带爬地冲进来,喘息急促,语无伦次。
吕氏眉头紧锁,心头咯噔一下:“出什么事了?”
“皇后回来了!
皇后回来了!”
“哐当”一声,茶盏坠地碎裂,吕氏却浑然未觉。
脑海中蓦然浮现那日情景——
儿子也是这般失魂落魄地奔回,口中喃喃低语。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