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合香看着学员们欣喜的模样,心中满是暖意:“我知道大家学制香的不易,所以这本书不仅会作为传习基地的教材,免费发放给每一位学员,还会印刷一部分,放在‘盛唐香文化博物馆’的文创区,供香文化爱好者免费领取。我不求大家都能成为顶尖的调香师,只求每一个拿到这本书的人,都能真正尊重传统制香技艺,用心对待每一份香料,让‘长安十二香’的技艺,能在更多人手中传承下去。”
“谢谢苏老师!”学员们异口同声地说道,眼中满是感激与坚定。他们之中,有人是为了传承手艺,有人是为了弘扬文化,还有人是为了圆一个盛唐香梦,而这本书,无疑为他们的追梦之路,点亮了一盏明灯。
接下来的几日,传习基地忙着给学员们发放《长安十二香制香技艺详解》,每一位学员领到书时,都会小心翼翼地捧在手中,像是捧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苏合香还特意安排了几场书稿解读会,亲自为学员们讲解书中的重点难点,从“长安十二香”的原料筛选诀窍,到制香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再到香品的文化内涵,她都一一细致讲解,耐心解答学员们的疑问。
解读会上,有学员问道:“苏老师,这本书里记录的都是传统制香技艺,我们现在能不能结合现代技术,对工艺进行一些改进呢?”
苏合香闻言,笑着点头:“当然可以。传统不是守旧,传承也不是一成不变。我在书中补充了现代制香技术与传统技艺的结合点,比如用低温萃取技术保留香料的有效成分,用数字化手段精准控制原料配比,这些都是创新。我希望大家既能守住传统技艺的根,又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让‘长安十二香’既能保留盛唐的韵味,又能适应现代人的生活需求,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香韵永续。”
学员们听后,纷纷点头称赞。他们明白,苏老师编写这本书,不仅是为了传承技艺,更是为了引导他们在传承中创新,让古老的香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除了给传习基地的学员发放书稿,苏合香还特意给全国多所开设文化遗产保护专业的高校,以及各地的香道协会、博物馆,寄去了《长安十二香制香技艺详解》。北京故宫博物院、西安博物馆、南京博物院等单位收到书稿后,都纷纷发来感谢信,称这本书不仅填补了唐代制香技艺系统记载的空白,更为传统香文化的研究与传承,提供了珍贵的参考资料。
其中,敦煌研究院的院长特意给苏合香打来电话,语气激动地说:“苏老师,您的这本书太珍贵了!我们之前在莫高窟壁画中发现了‘飞天香’的描绘,却一直没能找到详细的制香技艺记载,如今在您的书中,找到了‘飞天香’与‘长安十二香’的关联,以及西域香料与中原香料融合的工艺细节,这为我们研究敦煌香文化,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苏合香笑着回应:“能为敦煌香文化的研究出一份力,我很荣幸。‘长安十二香’本就是盛唐香文化的缩影,而敦煌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承载着中原与西域香文化交流的印记,希望这本书能为更多的香文化研究,提供一些线索与启发。”
日子一天天过去,《长安十二香制香技艺详解》在香文化界引发了不小的反响,越来越多的人通过这本书,了解到了“长安十二香”的制香技艺与文化内涵,不少人甚至专程来到传习基地,希望能系统学习传统制香技艺。传习基地的学员数量日益增多,苏念唐创新的线上制香课程,也因为有了这本书的配套教材,变得更加火爆,每月报名的学员都能突破数万人。
这日傍晚,苏合香、萧策、阿罗憾和苏念唐,坐在传习基地的庭院里,看着学员们在教室里认真研读《长安十二香制香技艺详解》,偶尔相互交流探讨,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墨香与香韵,温馨而安宁。
萧策看着苏合香,轻声说道:“合香,你看,这些孩子就是‘长安十二香’的未来,也是中华香文化的未来。有了这本书,就算我们老了,这些技艺也能一直传下去。”
苏合香点点头,目光望向远方,夕阳的余晖洒在她的脸上,温柔而坚定:“我这辈子,从盛唐穿越而来,历经浮沉,唯一不变的,就是对香的执念,对传承的坚守。这本书,只是一个开始,往后,还需要我们一代代人,用心守护,用心传承,让‘长安十二香’的香韵,穿越千年,永续流传。”
阿罗憾喝了一口茶,笑道:“是啊,香文化无国界,更无时代之分。只要有人懂香、爱香、传香,这盛唐香韵,就永远不会消失。”
苏念唐握着母亲的手,眼中满是坚定:“妈,您放心,我一定会带着这本书,带着‘长安十二香’的技艺,继续往前走,不仅要让它在国内发扬光大,还要让它走向世界,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中华传统香文化的魅力。”
晚风拂过,庭院中的蔷薇轻轻摇曳,花香与香韵交织,漫过传习基地的每一个角落。桌上的《长安十二香制香技艺详解》,在夕阳的映照下,泛着温暖的光芒,纸间藏着的,是千年的香韵,是传承的初心,更是一代代香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敬畏与坚守。而那些捧着书稿的身影,那些专注的目光,那些轻声的探讨,都是薪火相传的见证,都是香韵永续的希望。
喜欢长安香事:调香师的盛唐浮沉请大家收藏:(m.suyingwang.net)长安香事:调香师的盛唐浮沉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