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的晨雾刚漫过枫香溪小学的青砖瓦房,操场上就传来清脆的铜铃声。五年级(2)班的学生们排着整齐的队伍,胸前的红领巾在朝阳下格外鲜艳,像一朵朵绽放的小红花。他们正准备上“红色课堂”——这堂特殊的课要在黔东神兵纪念馆里上,课本是那些浸染过岁月的文物,老师是馆里最年长的讲解员陈爷爷。陈爷爷的爷爷曾是冉少波的警卫员,他的讲述里总带着旁人没有的温度。
铃声唤英魂
“同学们看这枚铜铃,”陈爷爷指着展柜里的文物,玻璃柜上的晨露折射出细碎的光,在铃身上流转成流动的星河,“八十多年前,李天保爷爷就是摇着这样的铜铃召集乡亲,三短一长是集合,两短两长是求救。后来文贵弟奶奶她们‘七仙女’支队,也用铜铃传递军情、救治伤员,铃声能穿透硝烟,十里外都能听见。”他轻轻敲响复制品铜铃,“叮铃——叮铃——”的声响在馆内回荡,奇异的事情突然发生:展柜里的七枚旧铜铃竟跟着震颤起来,铃口的红绸无风飘动,在玻璃上投下细碎的光影,像一群蝴蝶在飞舞,翅膀扇动的频率恰好与铃声的节奏吻合。
班长王小虎盯着铜铃出神,他爷爷的爷爷曾是李天保的追随者,家里那半面“天下太平”的旧旗帜还藏在樟木箱里,旗角绣着的兰花虽已褪色,却依旧能看出当年的针脚。“陈爷爷,书上说神兵会‘刀枪不入’,是真的吗?”他刚问完,展柜里的铜铃突然发出更响亮的声响,光影在地面组成模糊的图案——二十多个身着黄衣的神兵正在操练,他们赤着上身,拳头砸在胸口发出“咚咚”声,与铜铃声形成奇妙的共鸣,震得展柜玻璃微微发颤。光影中一个高个子神兵正在表演“肚皮顶叉”,钢叉的寒光闪得孩子们睁不开眼,却见他气沉丹田,钢叉竟被顶成了弯月形。
陈爷爷笑着指向旁边的展柜,那里陈列着泛黄的神符和坛规手稿:“哪有真的刀枪不入?那是张羽勋爷爷用民间技巧鼓舞士气。你看这些神符,其实是用桐油浸泡过的黄纸,刀砍上去会自然滑开;‘过刀关’时刀刃都是钝的,靠的是快准的身法。但你们看这些坛规——‘禁烟、禁酒、禁色、禁盗’,后来都变成了红军的纪律。”他话音刚落,展柜里的坛规手稿突然泛起金光,文字从纸上飘起,在空中组成四个鲜红的大字:“团结、勇敢、守纪、为民”,与孩子们胸前的红领巾交相辉映,连空气中都弥漫开淡淡的檀香,像是从遥远的岁月里飘来。
女生李晓月指着“七仙女”支队的银针展柜,那些银针在晨光下泛着银光,针尖的弧度优雅而精准。“陈爷爷,文贵弟奶奶的银针真能隔空治病吗?我奶奶说曾祖奶奶见过她用红绸裹针,隔着三尺远就能扎中穴位。”话音未落,一枚银针竟从展柜的玻璃缝隙中飘出,悬浮在她面前,针尾的红绸缠着一缕草药香气,仔细闻能分辨出当归和艾草的味道。李晓月吓得后退半步,却见银针在空中画出柔和的弧线,像被无形的手牵引着,轻轻落在展柜旁的兰花盆栽上。那盆原本干枯的兰草竟瞬间抽出新芽,叶片上还带着细小的露珠,露珠滚动间,叶片舒展开来,露出叶脉间淡淡的红色纹路。
操场演烽烟
回到学校操场,孩子们开始排练红色情景剧《天池坪立坛》。操场边的老樟树已有百年树龄,树干上还留着当年神兵操练时绑过刀枪的痕迹,树皮的纹路里藏着淡淡的红绸印记。王小虎扮演李天保,他穿着仿制的黄衣,腰间系着红绸带,绸带的万字纹是妈妈照着纪念馆的文物连夜绣的,手里举着自制的“天下太平”红旗,旗杆是用枫香溪的竹子做的,表面被砂纸磨得光滑发亮。当他模仿李天保表演“肚皮顶叉”时,旗杆突然发出温热的触感,仿佛有股力量顺着手臂涌入身体,原本发颤的双腿变得格外沉稳有力,连平时总掉的红绸带都紧紧系在腰间,像是有双无形的手在帮忙系结。
“停!”导演张老师喊住大家,她手里拿着冉少波战术手稿的复印件,上面的字迹刚劲有力,“神兵作战时虽然勇敢,但不能光靠蛮劲。冉少波爷爷后来教他们战术,比如‘诱敌深入’‘声东击西’,这些才是真正的智慧。你们看这段记载,马脑山伏击战时,他让少量神兵假装溃败,把敌人引进包围圈,再用滚石和弓箭打他们措手不及。”她刚说完,操场边的老樟树突然落下几片叶子,叶片在地面拼出简易的战术图,清晰地标出埋伏点、冲锋路线和掩护位置,与历史记载的马脑山伏击战布局完全一致,连山石的位置都分毫不差。
李晓月扮演文贵弟,她提着仿制的药篮,篮身用竹篾编成,上面烫着“文”字,里面装着艾草、当归、三七等草药,都是周末跟着奶奶去六井溪采的。当剧情演到“七仙女”救治伤员时,她按照陈爷爷教的方法包扎,先用艾草水清洗伤口,再撒上三七粉末,最后用布条缠紧。药篮里的草药突然散发出浓郁的香气,闻起来清清凉凉的,带着山野的清新。扮演伤员的男生原本皱着的眉头渐渐舒展,连假装的呻吟声都忘了发出,直到剧终还愣在原地:“真奇怪,我昨天摔跤擦破的膝盖好像真的不疼了,刚才包扎的时候感觉有股暖流在伤口上转圈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