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建模拟电厂那年,急需懂实际运行操作的培训工程师。集控教研室开推荐会时,我第一个报了李春光的名字。有人犹豫:“他在元宝山是骨干,人家能愿意回来吗?”教研室主任说:“放心,这是东北电业管理局下的令,调的就是技术骨干。”
半个月后,我在学校门口看见他们俩。李春光还是穿着蓝工装,手里拎着两个大箱子,李丽春跟在旁边,手里抱着一盆向日葵。“杨老师,”李春光笑着迎上来,“模拟电厂能培训更多运转员,比我一个人守着机组更有意义。”李丽春补充道:“学校的花坛空着,我把花带回来了,等明年,就能种出一片向日葵。”
如今学校的模拟电厂里,总能看见他们俩的身影。李春光在控制台前教学生看曲线,李丽春就在旁边整理资料,偶尔抬头,两人的目光碰到一起,会相视一笑。有次我路过,听见学生问:“李老师,您当年为什么非要和师母一起去元宝山呀?”
李春光指着模拟锅炉模型上的吊杆,说:“看见没?这吊杆牵着设备,少一根都不行。我和你师母,就像这吊杆,得一起绷着,一起扛着,日子才能稳当——青春也是这样,得和对的人一起,搁在对的地方,才不算白过。”
窗外的向日葵开得正好,阳光透过玻璃洒进来,落在他们身上,也落在那座银色的锅炉模型上——像极了当年元宝山炉顶的光,温暖,又明亮。
喜欢我的人生手帐请大家收藏:(m.suyingwang.net)我的人生手帐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