菅原平在式部省更是雷厉风行。他仿照大唐“考课法”,给每个官员设立“政绩簿”,记录“劝农桑多少”“断案多少”“唐化推进多少”,季度考核一次,不合格者直接罢免。有个大伴氏的子弟因“不会写汉文文书”被罢官,哭着去找大伴氏告状,却被怼了回来:“连唐字都认不全,还好意思当官?”
初夏时,吉备真备带着新科官员去拜谒孔庙。八十名身着唐式官袍的学子整齐列队,菅原平作为代表宣读祭文,用的是标准的长安官话:“我等虽出身寒微,幸蒙唐制之恩,得入朝堂。当以大唐贤才为范,兴教化,安民生,不负天皇,不负大唐……”
祭文声传到墙外,正赶上农夫们送新收的麦种到学宫。一个背着半袋麦种的老农听见“唐制之恩”四个字,笑着对同伴说:“你看那领头的菅原大人,听说以前是给人抄书的,如今能站在孔庙里说话——这贡举扩了,咱们的娃以后也有盼头了。”
消息传到长安,太子李象正在东宫翻看倭国贡举的卷宗。狄仁杰恰好进来,见他对着“寒门占比六成”的记录点头,便笑道:“吉备真备这步棋走得妙。寒门掌权,自然会维护唐制,这比派多少兵去都管用。”
李象指着卷宗里菅原平的名字:“狄卿看,这菅原平在策论里写‘愿为大唐与倭国牵线之绳’,可见心向唐化。等他在式部省站稳脚跟,下一步便可奏请倭国贡举与大唐会试接轨,让这些寒门学子直接赴长安应试——到那时,他们的心,就更贴近大唐了。”
平城京的夜色里,式部省的灯还亮着。吉备真备与菅原平正在核对地方官的政绩簿,烛光映着两人鬓角的白发与青丝。
“大人,大伴氏刚派人送来贺礼,说想让他侄子入下次贡举。”菅原平指着桌上的锦盒,里面装着两匹蜀锦。
吉备真备冷笑一声:“告诉他,要入贡举,便让他侄子去学宫好好读书,凭本事考——唐制之下,没有‘氏姓’的通行证,只有‘文章’的敲门砖。”
窗外,学宫的方向传来学子们夜读的声音,清朗的唐语吟诵着《论语》里的句子:“学而优则仕……”这声音穿过平城京的街巷,落在寒门官员的府邸,也落在九州农夫的茅舍,像一颗石子投入湖面,正荡开层层涟漪——那是属于寒门的希望,也是倭国归唐路上,最坚实的一步。
喜欢大唐储君请大家收藏:(m.suyingwang.net)大唐储君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