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军师,那东风祭坛,究竟在何处呢?”
赵云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急切。力量近在眼前,若不知门径,终究是镜花水月。
诸葛亮闻言,并没有立刻回答,而是深深地、绵长地叹了一口气。
那叹息声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有确认目标的笃定,但更多的,是一种面对现实阻碍的凝重与深深的烦恼。
他微微摇头,伸手从身旁一个不起眼的矮柜里,取出一卷用上好羊皮精心鞣制的地图。
“哗啦——”
地图被轻轻摊开在木桌上,覆盖了那方寸的烛光。图上线条纵横,山川河流、城池国界一一标明,正是魏、蜀、吴三分天下的疆域全图。
墨迹有些地方已经略显暗淡,显然经常被人摩挲、研究。
诸葛亮没有看别处,他的目光,如同被磁石吸引一般,直接投向了地图的东侧——那片代表着吴国疆域的广阔区域,以及更东方那无垠的、用淡蓝色波纹表示的东海。
他的手指越过海岸线,指向东海对面那片轮廓模糊、标记着“扶桑”字样的岛国阴影,但仅仅一瞥而过。
随后,他拿起了桌上的蓝色诸葛神扇,没有展开,而是用那坚硬的扇骨,精准地点在了吴国境内,靠近长江入海口的一片特定水域。
那里有一个醒目的标记,旁边用古体小字标注着——赤壁。
扇骨轻轻敲击着那个地点,发出“笃、笃”的轻响,在寂静的房间里格外清晰,仿佛敲在人的心坎上。
“我查遍了所能找到的所有上古残卷、孤本秘录。”
诸葛亮终于开口,声音低沉而缓慢,每一个字都似乎带着翻阅古籍时沾染的尘埃与岁月的重量。
“耗费了无数心血,进行了大量的推演计算。排除了十几个可能的错误地点……最终,按照古书中最隐晦却也最可靠的描述,结合星象与地脉走向……”
他抬起头,目光锐利地看向赵云,扇骨死死点住“赤壁”二字,语气斩钉截铁:
“东风祭坛的位置,我已能确定,十有八九……就在这里!就在吴国的,赤壁!”
“什么?!在吴国?!”
赵云几乎是脱口而出,身体下意识地挺直,银甲发出细微的摩擦声。他的脸上写满了错愕与瞬间涌上的棘手感。
“这……这可就不好办了啊,军师!那是孙权的地盘,我们大军如何能轻易进入?就算潜入,要在他们的眼皮子底下开启那么重要的祭坛,简直是难如登天!”
赤壁,那不仅是吴国的战略要地,更是孙氏政权核心区域的一部分,戒备必然森严。
在那里进行如此隐秘且惊天动地的行动,无异于火中取栗。
“不错,确实棘手。”
诸葛亮收回了扇子,重新悠闲地摇动起来,但微微蹙起的眉头显示他内心的思绪正在飞速运转。
“所以,当务之急,是想个稳妥的办法,让吴主孙坚,或者至少是江东的那些实权人物,能够‘允许’我们,或者说,为我们打开方便之门,让我们能够‘合情合理’地进入吴国,接近赤壁,并且……最好还能有一段不受打扰的时间。”
他的话语中强调了“允许”和“合情合理”,这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两国之间表面盟友,实则互相提防,蜀国的重臣想要带着不明目的深入吴国腹地,孙权岂会轻易答应?
赵云沉吟片刻,眼中闪过一丝兵者惯有的狡黠与果断,他压低声音,提出了一个看似直接却充满风险的建议。
“军师,您看这样如何?我们……是否可以索性将‘东风祭坛’的事情,有选择地透露给吴国?当然,不是全部。我们可以编造一个说法,比如祭坛蕴含着可以共享的强大力量,或者能帮助他们对抗魏国之类的。以此为诱饵,骗得他们主动带我们去赤壁。等到我们成功汲取了祭坛的力量之后……”
他没有把话说完,但那双锐利的眼睛里闪烁的冷光,已经明确表达了“出尔反尔”、“过河拆桥”的后续手段。在绝对的力量面前,盟约不过是一张废纸。
诸葛亮轻轻颔首,对于赵云提出的这种毫不掩饰的权谋之术,他并未感到意外,甚至颇为认同。在这乱世,妇人之仁只会招致灭亡。
“此计……我也在考量之中。”
诸葛亮的羽扇节奏不变,声音平稳,“这确实是一条可能的路径。
利用他们对力量的渴望,或者对魏国的恐惧,引他们入彀。
吴国之中,周瑜雄才大略,但亦有其傲气与弱点,或许可以从此处着手……具体该如何操作,细节还需仔细推敲,不能留下任何明显的破绽。
孙权并非庸主,周瑜更是智计超群,想要瞒过他们,并非易事。”
他话锋一转,目光落回桌上那散发着幽幽青光的传国玉玺上,语气稍稍放松了一些。
“但无论如何,至少现在,我们可以确认两件事。第一,这开启祭坛的‘钥匙’,是真品无疑。第二,它如今,已经牢牢掌握在了我们手中。”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