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翊钧那关于“京师大学堂”的话音刚落,原本因温纯案而肃杀沉寂的皇极殿,仿佛又被投入了一颗新的石子,激荡起层层涟漪。
只是这次的涟漪,充满了惊愕、茫然与难以抑制的窃窃私语……
“京师大学堂?”
“此乃何意?与国子监、太学有何不同?”
“陛下何时有此构想?之前从未听闻啊……”
百官面面相觑,皆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困惑。
就连一向沉稳、仿佛万事皆在掌握之中的首辅申时行,眉毛也微微蹙起,显然对此事毫不知情。
在诸多官员低声细语之时,申时行出列,朝着龙椅上的朱翊钧拱了拱身:“陛下,此‘京师大学堂’,臣等素未听闻,不知其规制如何?”
“与国子监相较,是侧重经史子集之教化,还是另有专攻?”
“国子监自隋唐立制,传至我朝已历千年,为朝堂输送无数栋梁,若新设学堂,其职能与国子监是互补,还是替代?”
“臣等愚钝,望陛下详示,也好斟酌后续章程。”
实际上,要是今日换了大明朝之前任何一个天子提出,百官都不会这么惊恐。
只因……当今天子主政这么多年来。
办的很多事情,都是对国家有利的。
最为重要的是。
他们的天子,道德标准极其高,人呢,也打小聪明,想要做的事情,几乎都能做成,而且,做的事情众多官员,最开始的时候,心里面都不认为这是一件好事。
只是迫于压力,才不得不为。
可干着……
干着……
突然发现,妈的,陛下真是英明啊。
这么多年,都是如此。
在万历二十四年,第一次大朝会,这个政治意义非凡的今天,提出了京师大学堂。
可见,天子已经筹划很长时间了……甚至,都已经开始偷偷摸摸的干了。
“申爱卿问得好……”
“这京师大学堂,确与国子监不同。”
“朕与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近两年来多有书信往来,我朝驻伦敦大使陈平,在伦敦多有奔走,共同促成了一件事情。”
“朕与英格兰女王商定,两国共设学堂,英格兰境内设伦敦大学堂,我朝设京师大学堂,互为呼应。”
这话一出,殿内顿时起了一阵细碎的骚动。“英格兰”三字虽已因通好使节的往来不再陌生,可“共设学堂”却是闻所未闻。
礼部王家屏又忍不住了。
这句话明明是回复申阁老的。
申时行听完之后,还在想着。
他就上前一步:“陛下,两国相隔万里,风土人情迥异,共设学堂一事,臣实难揣度其用意。”
“不知这学堂,究竟要教些什么……”
“又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这学堂的用处,便是‘互通有无’……”
“其宗旨,非仅研习我中华传统之经史子集、文章典制,更当博采众长,格物致知!”
“譬如,设‘格物科’,探究万物之理,水火之力,金石之性……”
“设‘算术科’,精研演算之道,天文历法,测量营造……”
“设‘舆地科’,绘制天下舆图,熟知山川险隘,四方风物……”
“当然,还会增设语言科,这个吗,是两大学堂共同成立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朕的意思是,我朝京师大学堂内,要设西洋语言科,专教英格兰语言文字,让学子们能读懂西洋书籍,知晓西洋技艺,而伦敦大学堂内,则由我朝派遣儒师,教授汉语与孔孟之道,让西洋人也明白我华夏文明的博大精深……”
………………
“习夷狄之言?!” 一位年迈的御史忍不住失声惊呼,随即意识到失仪,连忙捂住嘴……
现在的都察院,怼别的官员,战斗力爆表,在朝堂上还是横着走的,但……此时的他们是最怕皇帝的一班人,这两年,朱翊钧有事没事,就找一帮御史,到乾清宫谈话……提要求。
要求御史们以海青天公为榜样,每个月要吃两次忆苦饭,要感受一下普通百姓们的生活状态,并且,还会要求每个御史,每个月给自己交一份吃忆苦饭的感悟………
不仅严格要求御史,朱翊钧自己也吃,自己体验一把当老百姓的生活。
还是当着御史们的面吃。
这也导致,都察院的御史们已经很少找天子的麻烦了。
但其他部衙的官员们,还是多少按捺不住自己的情绪。
在这老御史的惊呼声后,另一位官员出班,情绪激动地奏道:“陛下!万万不可啊!”
“我中华乃礼仪之邦,圣学渊深,浩如烟海,穷尽一生尚不能窥其涯岸,何以分心去学那蛮夷之语?此非舍本逐末乎……”
有一个人开了口,诸多官员也开始发表自己的看法了。
“臣附议!” 又一位大臣站出来,“陛下,技艺之事,自有工匠操持,何须士子为之,士人当以修齐治平为己任,习圣贤书,明君子道。”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