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颜和董勇暂时没回潍州,留在聂琅浦帮周老师规整一下小学。
肖雅既然到了彭州就先回家了,虽然还有一年毕业,她也想早早找同学打听一下留学的事情。
陈林也回了家,已经想好。
既然聂琅浦建不成厂了,那就建在自己村里。
记得97年泸省正大力要求各地招商引资,发展乡镇企业。
那一年,村里就建了一座专门做工艺品的粘毛厂。
村边的省道是新修的,陈林看见路边电线杆上挂着的条幅:【招商是功臣,引资是英雄。】
心里更有底了。
等陈林把自己的想法和老爸老妈说了之后,老妈没有意见,因为她不懂,发表不了意见。
老爸问了陈林一个问题。
“你还要上学考大学,办个厂,能行?钱呢?”
“爸,不用担心,学习我不耽误,钱也有个差不多。暑假卖鱼的时候在彭州认识了一个老板,人家也想投资,我就给他商量到咱们村建个厂。”
“只是?这小龙虾食品能卖的出去吗?”
“人家庞老板一家子都卖水产,干了十几年了,他一直在卖小龙虾呢。”
“那行,明天就去找你王伯谈谈建厂的事。”
王大贵国字脸,说起话来,声音洪亮。
最自豪的就是自个儿的名字,大富大贵,吉利,霸气。
自从当上村支书,更自豪了,自认是这名字带给他的福气。
王大贵虽然自豪,但不自负,做事也算讲分寸,办事也还公道,口碑还不错,就是有点好大喜功。
当陈林说完彭州的庞老板要来新一村建食品厂的时候,王大贵没有立刻同意。
这小林子说的话能相信吗?这厂子是开就能开的吗?以为这是开玩笑呢?
虽然县里下达任务到镇里,镇里召集村支书开会也分配了任务,两年之内每个村最少要开个像模像样的厂子。
规模不受限制,只要不是小作坊就行。
南方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北方是干着急不下雨,更别说春笋冒头了。
“王伯伯不相信我?”
陈林看出来王大贵不是不想建厂,是不相信陈林有这个能力建厂。
“小林啊,你也知道,这建厂不是小打小闹,建个厂房没有十几万能行?你有钱吗?还要生产,还要原料,都是要花钱的啊。”
“王伯伯,这个庞老板是真的想投资。再说我家就是咱村的,我还能跑了不成?”
陈林已经打算好了,即使胖掌柜不投资,自己也可以单独建这个厂,只是资金多少的问题。
“你要是真跑了咋办?噢,地给你批了,工人找来了,你却找不到了!”
“拿我立个字据总行了吧?”
听到陈林说要立字据,王大贵心里有点松动了,对啊,跑了和尚跑不了庙,再说有他爸兜底呢。
“那好村里就和你立这个字距,你要是能招商建厂,厂址你们挑,村里给修路。以后村里有什么事,我也听你的!要是给你们批了地,建不了厂咋说?”
“把我家的五菱拖拉机押给村里,行吧?”
批了地,拉不来投资建不了厂,村里的地还在那里,并没有损失。
“老陈,你同意?”
王大贵看看陈爸,陈林毕竟是孩子,还要看家长的。
“行!”
陈爸打算支持一把陈林,就冲他暑假期间的那股干劲也要支持。
双方立好字距,正要按上手印时,陈林又加了一条。
“王伯,你看这样行不行?我给庞老板说一声,建厂房村里拿一部分钱,土地免费使用,这些权当入股,占百分之三十的股份,这样每年村里就有分红,利税另算。”
陈林在自己家门口建厂,都是乡里乡亲,也不能吃独食。
村里有分红,村里人自然就上心,这样就不是陈林一个人在战斗,是大家都在一条船上了。
王大贵明白陈林的想法,再说村里要占大头的话,他们也不干,厂子干好了自然有钱赚,王大贵也有了政绩。
“人是你招来的,你定吧,。”
现在有了陈林这颗春笋,王大贵也想呵护一下,再说答应陈林,村里也没什么损失。
王大贵带着村委委员们给陈林在村东头,靠近省道的地方划了二十亩地,还问陈林够不够,不够还有?
真是地大气粗!这些闲置土地,本来就是新一村未来规划的一部分。
地划好了,下面就看资金啥时候到位了。
动工仪式是一定要办的,这不光是村里的光荣,还是镇里的光荣,要是以后厂子办得好,说不定能成为南阳县的招商典型哩。
王大贵划完地,就到了村委会打电话向镇长做了汇报,并说了要搞个动工仪式的事。
东庙镇镇长龚自枕非常高兴:“仪式一定要搞,这是咱们东庙镇的第一家食品加工厂,要做好文章,抓典型,树榜样。”
“什么时候举行动工仪式?好,定好马上给我说,我一定去。我看看能不能联系上孙县长,要是孙县长能来那可更好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