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 年的夏末带着场连绵的雨,筒子楼的墙根长出了青苔,像给斑驳的砖面披了件潮湿的绿衣裳。张小莫蹲在煤炉前翻找柴火,手指在湿漉漉的煤渣里摸到张硬纸壳,抽出来一看,是张被雨水泡得发涨的录取通知书 ——“北京大学” 四个字的金边在昏暗的光线下依然闪着,像串不肯熄灭的星子。
“小莫!你爸出事了!” 林慧的声音裹着雨气冲进来,蓝布罩衣的下摆滴着水,在水泥地上洇出条蜿蜒的河。她手里攥着张揉皱的医院回执,“码头的集装箱砸了脚,医生说至少要休养三个月。” 女人的手指在 “缴费单” 三个字上抠着,指甲缝里还沾着菜市场的泥,“这可怎么好…… 通知书刚到,学费还没着落呢。”
录取通知书旁边压着张粉色的收费单。5000 元的数字被红墨水圈了圈,像只瞪圆的眼睛。张小莫的手指在纸面上来回摩挲,纸页边缘被雨水泡得发卷,5 和 0 的轮廓在指尖反复变形。她想起父亲在码头扛集装箱的背影,佝偻的脊梁在阳光下弯成张弓,每月挣的 800 块钱,是这个家全部的指望。
雨停的时候,巷口的梧桐叶落了层。林慧把缝纫机搬到了煤炉旁,用抹布蘸着煤油擦去铸铁底座的锈迹。这台 “蝴蝶牌” 缝纫机是她的嫁妆,1985 年托人从上海捎来的,踏板上的木纹被踩得发亮,像片磨损的河滩。“明天让收废品的来看看。” 她的声音很轻,针板上的线头被吹得飘起来,“能换多少是多少。”
张小莫蹲在缝纫机前,看着母亲用粉笔在机身上写 “1985-2003”。白花花的数字在深褐色的漆面上格外刺眼,像道未愈合的伤疤。她突然想起小时候,母亲总在这台机器上给她做新衣服,碎花布料在踏板声中渐渐变成连衣裙,领口的荷叶边要缝三遍才肯罢休。“妈,别卖。” 她抓住母亲的手,掌心的茧子硌得人发疼,“我去申请助学贷款。”
教育局的玻璃门在阳光下泛着冷光。张小莫攥着录取通知书站在走廊里,白衬衫的领口被汗水浸得发皱。墙上的标语写着 “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失学”,红漆在风吹日晒中褪成了粉白色,像句苍白的承诺。有家长穿着西装从里面出来,手里的牛皮纸袋鼓得发亮,与她手里的塑料袋形成刺眼的对比 —— 袋子里装着母亲连夜炒的咸菜,是她今天的午饭。
“助学贷款?” 办事员抬起头,镜片后的眼睛扫过她的录取通知书,突然笑了,“北京大学的高材生也来凑这个热闹?” 他往桌上的搪瓷杯里续着水,蒸汽模糊了 “先进工作者” 的奖状,“填这个表,找街道盖三个章,再把你爸的病历带来。” 表格上的 “家庭年收入” 栏空空如也,像个张开的嘴。
回家的路上,自行车的链条掉了三次。张小莫蹲在路边安链条,手指被油污糊得发黑,指甲缝里渗出血珠也浑然不觉。路过废品站时,看见林慧的缝纫机被摆在最显眼的位置,收废品的正用扳手拆着踏板,“蝴蝶” 的商标在阳光下闪了闪,突然 “哐当” 一声掉在地上,碎成了两半。
“卖了三百二。” 母亲把钞票往桌上拍,三张百元钞的边角都卷着,“够给你爸买两盒消炎药。” 她往煤炉里添了块煤,火苗舔着锅底,发出 “噼啪” 的响,“街道的章我给你盖好了,王主任说…… 说看在你是咱楼第一个北大生的份上,特事特办。” 最后几个字说得含糊,眼角的皱纹里盛着什么,在灯光下亮晶晶的。
第二次去教育局时,张小莫带了满满一袋证明。父亲的病历上印着 “粉碎性骨折”,医院的红章像朵凝固的血花;街道的贫困证明写着 “全家月收入 800 元”,居委会大妈的字迹歪歪扭扭;还有母亲的失业证,照片上的女人头发还没白,眼神里带着对未来的憧憬。这些纸片在塑料袋里沙沙作响,像堆脆弱的拼图。
办事员数着证明的手指突然停住了。他把父亲的病历往桌上一拍,搪瓷杯里的水溅出来:“怎么现在才来?助学贷款名额早就满了!” 他往门口努了努嘴,几个穿着校服的学生正抱着篮球经过,“你看人家,爹妈早把钱备齐了。” 张小莫的手指在桌沿上抠着,木头屑沾在掌心的伤口上,疼得她倒吸冷气。
“同志,您再看看。” 她把录取通知书往前推了推,北大的校徽在阳光下闪着,“我真的很想上学。” 眼泪突然涌了上来,在眼眶里打着转,却倔强地不肯落下。办事员的笔在表格上顿了顿,突然往椅背上一靠:“最后一个名额,下不为例。” 红印章蘸着印泥,在表格角落重重盖下,像记响亮的耳光。
盖章的瞬间,张小莫的手抖得厉害。红印章在纸上晕开,边缘模糊成片,像团燃烧的火。她想起母亲拆缝纫机时的沉默,想起父亲在病床上说的 “砸锅卖铁也供你”,想起废品站里那半块 “蝴蝶” 商标。这些画面在脑海里翻腾,让她的手指抖得更厉害了,红印章的重影叠在一起,像颗沉甸甸的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