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远被立案调查的消息刚在行业内传开,林悦的私人手机就收到了一条陌生号码的短信,只有简短的一句话:“林总,华创快被资本掏空了,张教授在医院急得吐血,您能不能回个电话?” 看到“华创”和“张教授”这两个词,林悦握着手机的手猛地收紧——华创是她回国后入职的第一家公司,张教授则是当年唯一赏识她、给她机会的领路人。
她立刻回拨过去,电话那头传来哽咽的声音,是华创技术部的老员工李姐:“林总,您还记得2022年您主导的‘智慧医疗数据平台’项目吗?张教授一直把这个项目当孩子护着,可现在新来的资本方要把技术卖给海外公司,张教授拦着不让,被他们气得心梗住院,现在还在ICU呢!”
林悦的思绪瞬间被拉回三年前。刚回国的她带着一身技术却处处碰壁,是时任华创研发总监的张教授力排众议,把核心项目交给她这个“没背景的新人”。为了攻克数据加密难题,张教授陪着她在实验室熬了整整一个月,手把手教她对接临床资源,甚至把自己的研究经费拿出来支持项目。后来项目刚有成果,资本方就介入华创,以“资历不够”为由把她调离核心团队,张教授为此和资本方拍了桌子,却也落得个“架空权力”的下场。
“资本方是谁?华创现在的股权结构怎么样?”林悦的声音带着不易察觉的急切,她清楚华创的价值——“智慧医疗数据平台”的核心算法是国内首个适配基层医院的系统,一旦被海外公司收购,不仅会流失核心技术,还可能泄露国内的医疗数据。
“是‘锐科资本’的王坤,他通过杠杆收购拿到了华创30%的股份,现在是实际控制人。”李姐的声音越来越低,“他到处找人接盘华创的股票,还在二级市场悄悄减持,现在华创的股价跌得只剩当年的零头,技术团队的人走了一半,剩下的都在等着您回来主持公道。”
挂掉电话,林悦立刻让刘敏调取华创的最新资料。半小时后,一份详细的报告摆在她面前:华创当前市值仅8亿,锐科资本持股30%,张教授和核心团队合计持股12%,其余58%分散在二级市场和小股东手中;锐科资本已与海外某医疗公司签订“技术转让意向书”,报价1.2亿,远超华创当前的技术估值——明眼人都能看出,王坤是想在掏空华创后全身而退。
“不能让华创落到这种人手里。”林悦走到落地窗前,看着苏婉研究院的方向,那里存放着她当年在华创做的项目备份,“华创的技术是张教授和团队十几年的心血,也是国内智慧医疗的基石,我们必须把它收回来。”
当天下午,林悦召集了林氏旗下投资公司“启悦资本”的核心团队。启悦资本的总裁陈默是林悦亲自挖来的老将,曾主导过多个低调收购案例,最擅长“在资本市场隐形布局”。看到林悦递来的华创资料,陈默立刻明白了意图:“林总,您是想通过二级市场吸纳股份,成为华创的第一大股东?”
“不仅要成为第一大股东,还要彻底清理锐科资本的势力,保住张教授和核心团队。”林悦指着报告上的股权数据,“锐科资本的杠杆率很高,资金链绷得紧,王坤急于套现离场,这是我们的机会。但关键是‘低调’——一旦被他察觉我们在收购,他肯定会抬价,甚至提前完成技术转让。”
陈默点头,打开电脑调出华创的交易数据:“最近三个月,华创的日均成交量只有200万股,股价在3.2元左右徘徊,流动性很差,正好方便我们悄悄吸筹。我的计划是拆分账户,通过三家第三方券商,以‘散户跟风盘’和‘机构配置’的名义吸纳股份,每次下单不超过当日成交量的15%,避免触发股价异动公告。”
“资金方面没问题吧?”林悦追问,她知道收购需要充足的现金流支撑,“按照当前股价,要拿到51%的股份,至少需要4.08亿资金,启悦的储备够吗?”
“林总放心,我们刚收回林天雄转移的3000万赃款,加上上半年的投资收益,可用资金超过6亿。”陈默调出资金报表,“我已经和财务部门沟通过,设立专项账户,资金实时到账,保证吸筹过程不中断。另外,我让风控部门查了锐科资本的底牌,王坤的杠杆资金下个月就要到期,他最多撑两个月,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布局。”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林悦特意加上了几条限制:“第一,所有交易指令必须经过我和陈默双重确认,避免信息泄露;第二,禁止和华创的任何股东直接接触,一切通过二级市场操作;第三,每周向我汇报一次持股比例,在达到5%的举牌线前,绝对不能暴露身份。” 她顿了顿,补充道,“还有,收购完成后,华创的核心技术团队一个都不能少,张教授的职位要恢复,之前被资本方逼走的员工,我们要主动邀请他们回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