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古开天辟地后,九州大地曾历一场浩劫 —— 水神共工怒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天河之水倾泻而下,火炎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万民流离,万物涂炭。彼时女娲氏不忍见天地崩摧,遂于昆仑山巅炼石补天,取五色石之精,熔以九天神火,铸得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五彩石,每一块都透着能熔铸天地的暖意,每一块都藏着能缝合苍穹的灵力。
补天那日,九霄之上火光冲天。祝融氏执火镰引天火,将五彩石群烘得通体透亮;共工氏驱玄水镇地脉,不让崩裂的大地再添裂痕;众神环绕女娲身侧,或托举石群,或指引方位,连昆仑山上的灵禽异兽都屏息凝神,望着那片能拯救天地的五彩光芒。女娲立于云巅,双手托起第一块五彩石,石身在空中化作一道虹光,精准嵌入天缝最深处,天河之水瞬间被阻断,天地间的轰鸣声骤然减弱。一块、两块、三块…… 三万六千五百块五彩石陆续归位,天缝渐渐闭合,阳光重新穿透云层,洒向劫后余生的大地。
唯有最后一块五彩石,被遗落在了大荒山无稽崖。
它并非不够坚硬,也非灵力不足 —— 恰恰相反,这最后一块石,是女娲最后熔铸的 “余精”,石身泛着青、赤、黄、白、黑五种莹光,比其他石更透亮,内里藏着的灵力也更充沛。只因天缝闭合的瞬间,一阵突如其来的罡风卷过云巅,将它从女娲掌心吹落,像一片被遗忘的彩叶,飘飘荡荡,最终坠落在这片荒无人烟的山崖上。
大荒山无稽崖,是天地间最荒芜的角落。没有日月照耀,常年被厚重的云雾笼罩,崖下是深不见底的黑渊,崖上只长着枯槁的藤萝和嶙峋的怪石,寒风从黑渊里卷上来,带着刺骨的凉意,能吹裂普通的岩石。这最后一块五彩石,便落在崖边一块巨大的黑石上,周身的五彩光芒很快被云雾和寒风裹住,渐渐蒙上了一层薄薄的尘埃。
“为何…… 为何弃我?” 第一声泣诉,是在它坠落的第三日响起的。彼时云雾稍散,一缕微弱的星光透过缝隙照在石身上,唤醒了它被女娲锻造时赋予的通灵之性。它能清晰记得,在昆仑山熔炉里,女娲的指尖拂过它时的温暖,能记得众神赞叹它 “灵力最盛” 的声音,能记得自己曾满心期待,要像其他同伴一样,嵌入天缝,守护天地。可如今,它却躺在这荒山里,连阳光都照不到。
石身微微震动,表面的尘埃簌簌落下,露出底下五彩的莹光。它试图滚动,想滚到崖边看看更远的地方,却被身下的黑石卡住,只能徒劳地发出 “嗡嗡” 的声响,像在呜咽。寒风卷过,带着黑渊里的寒气,冻得它石身发僵,五彩光芒也黯淡了几分。
日子一天天过去,大荒山的云雾聚了又散,散了又聚。遗石的泣诉从未停止,起初是微弱的震动,后来渐渐化作清晰的声音,穿透云雾,在山崖间回荡:“既断我通灵,何弃我如蔽履?既赋我灵力,何令我守荒芜?” 它的声音里满是不解与不甘,像一个被母亲遗弃的孩子,在寒风中独自哭泣。
它开始回忆被锻造的日子。那时,昆仑山的熔炉里火光熊熊,女娲将五色石之精投入炉中,以自身灵力催动神火,每一块石头都在火中淬炼了七七四十九日。它是最后一块被投入的,女娲特意多注入了三分 “志” 力,说:“此石灵力最足,当为补天压轴。” 那时的它,石身里仿佛有一团火在燃烧,满心都是 “补天救世” 的念头,从未想过自己会有被遗弃的一天。
可如今,那团火快被寒风浇灭了。它的五彩光芒越来越淡,表面开始出现细小的裂纹 —— 不是因为坚硬不足,而是因为悲伤与寒冷。裂纹里渗出透明的泪珠,不是普通的水,而是带着五彩灵气的石泪,滴落在身下的黑石上,发出 “嗒嗒” 的声响,像心碎的声音。
“补天…… 我也能补天……” 它低声呢喃,石泪越渗越多,顺着裂纹往下流,在石身表面慢慢凝固。奇怪的是,这些凝固的石泪,竟渐渐形成了一片片细小的纹路,纹路的形状像极了凡间的蕉叶 —— 叶片舒展,叶脉清晰,甚至能看到边缘微微卷起的弧度,而且每一片 “蕉叶” 都泛着淡淡的青光,带着一丝能镇住水汽的气息,与黑渊里的寒气形成了微妙的抗衡。
遗石自己也没察觉这变化,它依旧沉浸在被遗弃的悲伤里,直到那一日,它的哭声终于惊动了九霄之上的兜率宫。
那日,太上老君正于宫中炼制仙丹,忽然听到一缕微弱却执着的泣诉,穿透云层,传入耳中。这声音不同于凡间的悲啼,也不同于仙禽的鸣叫,带着玉石的清冽与通灵的执着,让老君不由得停下了手中的丹炉。他掐指一算,便知是那枚被遗弃的补天遗石,遂起身披上道袍,驾着青牛,缓缓前往大荒山无稽崖。
青牛踏云而至,落在遗石旁的黑石上。老君走下牛背,捋着花白的胡须,俯身打量着这枚遗石。只见它躺在黑石上,五彩光芒虽淡却未灭,石身裂纹里渗出的石泪已凝成一片片蕉叶纹路,泛着青光,石身深处,隐隐有两个篆字在闪烁 ——“才” 与 “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