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传庭率军退到潼关,李自成率几十万大军一路追击,来到潼关外,随后猛攻潼关。
庆幸的是,孙传庭之前在潼关留了四万兵马,又收拢溃兵两万,六万兵马固守潼关。
而且,他按照周山提醒的几个注意事项,粉碎了李自成的一次次进攻。
所有事情都按照周山的预测发展,这个时候,他对周山已经佩服得五体投地了。
潼关是中原通往关中的门户,对面就是汹涌的黄河,背后都是连绵不绝的高山,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孙传庭的将士都是在关中招募的士兵,称为秦兵,本就悍勇。
如果说他们之前出关作战,还很有可能不尽力。
但现在所有人都知道,一旦潼关失守,关中陷落,他们的妻子儿女都将落入敌手,个个勇敢无比。
关中的官绅百姓也都明白,一旦李自成的军队入关中,他们就将陷入一场浩劫,所以全都同仇敌忾,源源不断的物资和兵源输往潼关。
虽然李自成的军队数量是他们的十倍以上,但他们占据天时地利人和,虽然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但潼关依然固若金汤。
李自成也面临一个重大的难题,河南连续多年干旱,赤地千里,饿殍遍野,他早就把河南洗劫了几遍,无法长期支撑他的百万大军。
往北渡过黄河,肯定要面临朝廷大军的拼命围剿,他现在没有信心能推翻朝廷。
往南就要跟渡过汉江,跟周山的军队决战,他刚刚丢了襄阳,十万大军全军覆没,他心有余悸。
想来想去,只有全力夺取潼关,进入关中,补充兵源和粮草,进一步壮大自己的实力,再出关夺取大明江山。
所以,李自成命令大军安营扎寨,做长期进攻的准备。
孙传庭看这个架势,李自成是不夺取潼关誓不罢休了,他知道,面临李自成百万大军的轮番连续猛攻,潼关坚持不了太长时间。
他知道现在依靠朝廷是靠不住了,只有借助周山的力量,从背后夹击李自成,也只有周山才有这个能力和胆量。
于是,他当即写了几封求救信,派几路人马分别从商洛道和汉中到襄阳,再到武昌向周山求救。
前面他派长子孙世瑞秘密出发,虽然提前几天,但几乎跟后面的信使同时到达襄阳。
驻守在襄阳的朱建威不敢擅自做主,派人护送孙世瑞和信使星夜兼程,赶往武昌面见周山。
孙世瑞看到父亲后面写的求救信,知道形势万分危急。
现在已经不是请周山在后面牵制就能解决问题了,而是要联合夹击李自成,才能解潼关之危。
周山得知孙传庭派长子来求救,思索片刻,才在巡抚衙门接见孙世瑞。
孙世瑞进到大堂,抬头一看,万万没有想到,被父亲视为救星的周山竟然如此年轻,看起来年龄跟他差不多。
他本来想执晚辈之礼的,现在一下子不知道该怎么行礼了,只好躬身拱手道:
“小子孙世瑞,奉家父之令,拜见周大人。”
周山点点头,没有太多表情。
“孙公子一路辛苦了,坐吧。”
孙世瑞将两封信递给周山,说道:
“家父后悔没有完全遵照大人的提醒,导致兵败,回到潼关之后,立即派我亲自登门,代表家父感谢大人。”
“现在,闯贼几十万大军猛攻潼关,家父心急如焚,再派信使,请求大人出兵,解潼关之危。”
周山认真看了看两封信,已经大致判断出现在的情况和孙传庭的心态了。
他详细询问了孙传庭军队的情况,然后说:
“孙大人的处境,我感同身受。”
“但现在的问题是,我的军队兵马不多,刚刚收复武昌襄阳不久,现在要跟李自成决战,实在无能为力。”
孙世瑞心里一沉,想到父亲孤立无援,潼关肯定守不住,扑通一声跪地在地。
“请周大人救救家父,家父孤立无援,坚持不了多长时间,潼关一旦失守,整个关中就完了。”
周山赶紧将他扶了起来,叹了口气,有些为难地说:
“我对孙大人非常钦佩,也想助他一臂之力。”
“这样吧,我派兵打过汉水,夺取樊城,牵制李自成的兵马,以减轻孙大人的压力。”
孙世瑞拱手道:
“大人之前夺取了襄阳,其实过江夺取樊城轻而易举,李自成并没有派大军回援,这就说明他并不是特别在意襄阳和樊城。”
“就算大人夺取了樊城,也无法让李自成调兵回援。”
“小子恳求大人,派兵北上,与家父内外夹击,消灭闯贼。”
说着孙世瑞又要下跪,周山赶紧将他扶了起来。
周山知道孙世瑞说的是实话,李自成到现在为止,依然是流寇,城池和地盘对他来说并不是特别重要。
李自成现在需要的是粮草,河南赤地千里,提供不了充足的粮草,他现在需要一个能供应充足粮草的新地方。
朱建威提供的最新消息是,当初他们攻打襄阳的时候,刘宗敏率五千骑兵驰援,还没到樊城,襄阳已经被攻破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