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时营地在“迷雾林”边缘一处背风的石坳里建立起来,隐蔽而安静。贾琏派出多组斥候轮番警戒,自己则与赵大雷、刘老栓等人反复推演着从王老五口中撬出的“鬼见愁”密道信息,查漏补缺,不敢有丝毫大意。
等待是焦灼的。直到次日晌午,那三名北地游侠的身影才如同鬼魅般再次出现在营地外围,依旧是那身与雾气融为一体的灰白劲装,只是身上似乎多了些潮湿的泥土气息。
“如何?” 贾琏迎上前,直接问道。
那空手高手,名唤“韩偃”的游侠首领,点了点头,声音依旧沙哑:“入口找到了,与那俘虏所言基本吻合。‘鬼见愁’石林确实是个天然迷阵,若非有明确指引,极易迷失。那三块‘望乡石’颇为显眼,其后藤蔓遮掩的洞口也确认存在。”
他顿了顿,补充道:“我们在洞口附近发现了近期有人活动的痕迹,脚印杂乱,且有拖拽重物的迹象,时间就在这几日内。”
拖拽重物的痕迹?贾琏与韩偃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彼此眼中的确定——那批货物,极有可能就是通过这条密道运送的!
“洞口附近可有守卫?内部情况如何?” 贾琏追问。
使峨眉刺的女游侠,名叫“柳七”,接口道:“入口处未见明哨,但我们不敢靠太近,怕有隐藏的暗桩。至于内部……我们未敢深入,只在洞口浅处观察,里面是一条向下延伸的天然溶洞,有水流声,阴冷潮湿,深不见底。”
情况基本明朗。密道确实存在,且近期被使用过,入口防守相对薄弱,但内部情况未知,风险依然很大。
“贾大人,事不宜迟。” 韩偃沉声道,“既然路径已确认,外围又有官军牵制,正是潜入的良机。我等愿为前锋,先行探路。”
贾琏略一沉吟,摇了摇头:“不,一起行动。此密道乃剿匪关键,我必须亲自掌控。况且,内部情况不明,人多些,彼此也好有个照应。”
他看向韩偃三人,语气诚恳:“三位朋友身手高强,贾某佩服。此番探路,还需仰仗三位经验。但我麾下弟兄亦久经战阵,熟悉配合,一同行动,方为万全。”
韩偃深深看了贾琏一眼,见他目光坦荡,并非信不过他们,而是出于谨慎和担当,便也不再坚持:“既如此,便依贾大人。”
计议已定,贾琏立刻着手安排。他挑选了赵大雷、刘老栓、张顺等十名最精锐、最机警的老部下,连同自己与三名游侠,组成一支十五人的尖兵小队,负责先行探路。其余人等由一名老成持重的伙长带领,留守营地,保持警戒,并与大营保持联系。
众人检查装备,强弓劲弩、刀盾钩索、火折火把、解毒避瘴药物、以及应对暗河的皮囊和绳索,一应俱全。为防不测,贾琏还让每人携带了三日份的干粮。
午后申时,天色愈发阴沉,浓雾似乎也更重了些。尖兵小队在贾琏和韩偃的带领下,离开临时营地,悄无声息地向着东南方向的“鬼见愁”石林进发。
越是靠近石林,周遭的景象越发显得诡异。地面开始出现大量嶙峋怪石,大小不一,形态千奇百怪,有的如卧牛,有的如利剑,有的则扭曲如同挣扎的人形。雾气在这些石柱石笋间缭绕,遮蔽视线,耳边只能听到风声穿过石缝发出的呜咽,如同百鬼夜哭,“鬼见愁”之名,果然不虚。
“跟紧,注意脚下和标记!” 刘老栓走在最前,凭借着他老猎户的直觉和王老五提供的零碎信息,在迷宫般的石林中艰难地辨识着方向。他不时在特定的石头上留下不起眼的刻痕,作为返回的标记。
众人在石林中穿梭,精神高度集中。这里的雾气似乎带着一股阴寒之气,穿透衣物,直往骨头缝里钻。
约莫走了一炷香的时间,前方出现三块格外巨大的青黑色岩石,呈品字形排列,如同三个眺望远方的巨人,正是“望乡石”。
“到了!” 刘老栓低声道。
众人隐蔽在乱石之后,仔细观察。三块巨石背后,是更加茂密、几乎纠缠成一片的墨绿色藤蔓,厚厚地覆盖在岩壁上,若不细看,根本发现不了后面另有乾坤。
韩偃对柳七和那个使苗刀的汉子(名叫“石磊”)使了个眼色。两人会意,如同两道轻烟般掠出,一左一右,悄无声息地靠近藤蔓覆盖的区域,仔细检查是否有机关或暗哨。
片刻后,柳七打了个“安全”的手势。
贾琏与韩偃对视点头,带领其余人迅速靠近。
拨开厚重的、带着湿冷露水的藤蔓,一个仅容一人弯腰通过的、黑黢黢的洞口显露出来。一股混合着泥土腥气和水汽的、更加阴冷的风从洞内吹出,让人汗毛倒竖。洞口下方的地面上,果然有一些模糊的脚印和一道像是重物拖拽留下的划痕,延伸入黑暗之中。
“点火把!” 贾琏低声道。
几支浸了松油的火把被点燃,跳动的火焰暂时驱散了洞口附近的黑暗,却照不透那深不见底的幽深。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