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又走到村西头的铁匠铺。老铁匠正抡着大锤打铁,“叮当,叮当”的声音节奏感十足。一个年轻人拿着一把断了的锄头进来:“师傅,您给看看,这还能修吗?”
老铁匠放下锤子,接过锄头看了看,用粗糙的手指摸了摸断口,又敲了敲锄头刃:“能修。”他只说了两个字,就转身拿起钳子,把锄头放进炉子里。火苗“呼呼”地窜起来,老铁匠一言不发,只是专注地看着火候,时不时用钳子翻动一下。
子禽忍不住问:“师傅,这得多久能修好?”
老铁匠头也不抬:“申时三刻。”
果然,当太阳偏西,挂在西边山腰时,老铁匠把修好的锄头递了出来,断口处焊得结结实实,锄头刃也磨得锃亮。年轻人试了试,高兴地说:“师傅,您手可真巧!比我买把新的还结实!”
老铁匠擦了擦汗,还是那两个字:“好用。”
离开铁匠铺,墨子问子禽:“你觉得,刚才那商人和老铁匠,谁更让人信服?”
子禽挠了挠头:“当然是老铁匠。他虽然话少,但说一句是一句,做的活也实在。”
“这就对了。”墨子笑了,“真正的智慧,从来不是靠嘴巴说出来的,而是靠双手做出来的,靠心里悟出来的。就像那公鸡,它不用到处宣扬‘我能报晓’,只要每天准时打鸣,人们自然会相信它。”
四、竹筐里的大道理
回到书院,墨子继续编他的竹筐。子禽坐在一旁,看着先生灵巧的手指把竹篾编成整齐的纹路。
“先生,”子禽忽然想起什么,“那是不是说,我们平时说话,要越少越好?”
“非也。”墨子放下竹筐,认真地说,“该说的时候,一句不能少;不该说的时候,一句不能多。就像这竹筐,该留的缝隙要留,该编紧的地方要编紧。说话也是如此,要分场合,看对象,懂分寸。”
他拿起一片竹篾,比划着说:“比如你看到有人掉进水里,这时候要大喊‘救人啊!’,这是该说的话,不仅要说,还要大声说,让更多人听见。再比如,你跟人争论,对方明明错了却固执己见,这时候你说再多道理也没用,不如闭上嘴巴,用行动证明给他看。”
子禽恍然大悟:“先生,我明白了!说话就像编竹筐,得知道哪里该用力,哪里该放松。真正有学问的人,不会把知识挂在嘴边炫耀,而是把它融进骨子里,体现在行动中。”
“孺子可教。”墨子欣慰地点点头,“记住,满瓶水不响,半瓶水晃荡。那些整天夸夸其谈的人,就像半瓶水,稍微晃一下就响个不停。而真正有本事的人,就像装满水的瓶子,沉甸甸的,却默默无言。”
夕阳西下,书院里渐渐暗了下来。子禽帮先生点上油灯,跳动的火苗把两人的影子投在墙上。窗外的青蛙又开始“呱呱”叫了,可这一次,子禽听着不再心烦,反而觉得那叫声有些可笑。
“先生,”子禽忽然笑了,“我以后再也不羡慕那些能说会道的人了。我要做那只报晓的公鸡,平时默默打盹,关键时刻一鸣惊人。”
墨子哈哈大笑,拿起编好的竹筐:“好!就像这竹筐,编的时候无声无息,编好了却能装米装菜,实实在在。这世上最珍贵的言语,从来不是说在嘴上的,而是做在手上,刻在心里的。”
夜深了,竹林里的风声渐渐盖过了池塘的蛙鸣。子禽躺在草席上,脑子里回响着先生的话。他终于明白,真正的智慧就像埋在土里的金子,不会自己发光,却能经得起岁月的打磨。而那些四处炫耀的人,不过是阳光下的泡沫,看着漂亮,一戳就破。
后来,子禽成了墨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人们都说他话不多,却句句在理,做起事来扎实可靠。每当有人问起他的学问,他总会指着远处的竹林,笑着说:“我的学问,都在先生书院的那口井里,在池塘边的鸡棚里,在老铁匠的铁锤下呢。”
而那只报晓的花公鸡,每天依旧准时打鸣,用清亮的声音告诉人们新的一天开始了。它从不炫耀自己的功劳,却成了村里最受信任的“时钟”。这大概就是墨子说的“大智若愚”吧——真正的智慧,从不在嘴上,而在脚下,在手中,在那颗默默耕耘的心里。
喜欢看故事悟人生请大家收藏:(m.suyingwang.net)看故事悟人生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