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了“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后,李正阳的心态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他不再觉得坐在教室里是纯粹的浪费时间,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可以利用的、相对安全的环境,一个可以同时为“眼前”和“长远”做准备的基地。
当数学老师再次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新的三角函数公式时,李正阳强迫自己收敛心神,将目光聚焦在那些曾经让他头晕目眩的符号上。
这一次,他尝试着用成年人的视角去“学习”。
效果是立竿见影的,甚至让他自己都有些惊讶。
首先,专注度完全不同了。有数据统计,中学生一节课45分钟,学生真正能集中注意听课的平均时间是20分钟而已,而前世在证券公司,为了应付秃头刘总心血来潮的各种“战略报告”和冗长的行业分析会议,他早就练就了在枯燥信息中长时间保持注意力的本事。后世那些动辄一两个小时的线上培训、线下会议,他都硬着头皮扛下来了。相比之下,初中课堂这短短的45分钟,在他感觉里简直如同白驹过隙,还没怎么开始,下课铃就响了。他全程保持着高度的精神集中,老师的每一句话、板书的每一个步骤,都清晰地印入脑海。
其次,理解能力更是天壤之别。初中的知识,对于成年人成熟的思维逻辑来说,其复杂程度大大降低。很多前世他觉得晦涩难懂、如同天书的概念,比如正弦余弦的周期性、函数图像的变换,现在老师稍微一点拨,结合课本上的图示,他瞬间就能理解其内在的逻辑和关联。那种“哦,原来是这样!”的豁然开朗感,在前世的学习生涯中几乎从未体验过,此刻却频频出现。他甚至能举一反三,联想到这些基础数学在更广阔领域的潜在应用,虽然只是模糊的念头,但也让他对知识本身多了一份敬畏和兴趣。
“所以,当x在区间[0,π]变化时,sinx的值从0增加到1,再减少到0……”老师在台上讲解着。
李正阳听得明明白白,甚至觉得老师讲得过于细致了。他下意识地瞥了一眼旁边的同桌廖峰。
只见廖峰眉头紧锁,眼神迷茫地盯着黑板,手里的笔无意识地在草稿纸上画着圈圈,显然已经跟不上了。他时不时偷偷瞄一眼李正阳的笔记本,想抄点什么,却发现李正阳的笔记简洁清晰,逻辑分明,和他自己鬼画符般的涂鸦完全不同。
李正阳心中一动。廖峰是他转学回随波中学后,为数不多主动和他说话、没有带着异样眼光看他的人。这个黑黑壮壮的男生,性格憨厚耿直,没什么心计,笑起来很阳光。
前世里,廖峰确实也考上了二中,虽然分数比他还低。但廖峰没有他那样的“好叔叔”,只能老老实实去读二中。在二中那种学习氛围本就一般的环境里,廖峰家境普通,父母对学习也不重视,他自己也缺乏动力和方法,最终没能考上大学,早早地踏上了打工之路。李正阳后来偶尔回老家,见过廖峰几次,曾经阳光的少年被生活的重担压得有些佝偻,眼神里也少了当年的神采,只剩下为生计奔波的疲惫。
“他后来……过得挺辛苦的。”李正阳心里泛起一丝酸涩和同情。廖峰不是笨,他只是缺乏引导和资源,被环境限制了。
想到这里,李正阳用胳膊肘轻轻碰了碰廖峰。
廖峰茫然地转过头。
李正阳压低声音,指着自己笔记本上刚画的一个清晰的单位圆和正弦函数图像,用笔尖点着关键位置:“峰子,看这里。老师讲的是这个意思:角度从0度变到180度(π弧度),那个竖着的边(对边)的长度变化,就是sinx的值。0度时是0,90度时最长是1,180度时又回到0。就像你扔石头,从低到高再到低。”
他用了一个廖峰能理解的比喻,如打篮球和扔石子。
廖峰眼睛一亮,盯着李正阳画的图,又看看黑板,再想想扔石头的轨迹,似乎抓住了点什么:“哦!好像……好像是这么回事?那cos呢?”
“cos是横着的边(邻边)的长度变化……”李正阳又简单解释了一下,并在图上标出。
虽然只是最基础的理解,但廖峰紧锁的眉头明显舒展了一些,看向李正阳的眼神充满了感激和佩服:“阳哥,你……你咋懂这么多?讲得比老师还清楚!”
“认真听,多想想就明白了。”李正阳笑了笑,没多解释,“以后有不懂的,问我。”
“真的?那太好了!”廖峰憨厚地笑了,用力点点头,重新打起精神看向黑板,虽然依旧吃力,但至少眼神不再那么迷茫了。
看着廖峰努力的样子,李正阳心里也轻松了一些。拉这个老实朋友一把,对他来说只是举手之劳,但或许能改变廖峰的一生轨迹。这让他重生后一直紧绷的神经,得到了一丝慰藉。
下课铃声响起,老师宣布下课前布置了作业。廖峰看着练习册上的题目,又苦着脸看向李正阳。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