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幕 中原烽烟 抉择时刻 (祁县白府 密室 1946年6月)
盛夏的热浪裹挟着硝烟的气息,仿佛从南方一路蔓延至华北。1946年6月,蒋氏公然撕毁停战协定,以三十万大军围攻中原解放区为标志,全面内战爆发。消息传到祁县,权世勋(幼子)在密室中面对着巨大的华北地图,上面已被红蓝箭头标示得密密麻麻。
“终究……还是来了。”他低声自语,指尖划过中原地区,那里正进行着惨烈的突围战。白鸿儒坐在一旁,神色凝重:“中原我军虽陷入重围,但主力尚存,正在殊死搏杀。蒋氏此举,意在速战速决,一举消灭我军主力。华北、东北,接下来必是重点。”
权世勋(幼子)目光沉静,已然有了决断:“通知陈清河,盘龙垒进入一级战备,所有军工生产线全速运转,‘金鳞甲’、‘金鳞盔’、仿制迫击炮及弹药,优先保障正在平汉线、同蒲线作战的解放军主力兵团。祁县这边,王有禄、田县长继续维持表面秩序,暗中组织民夫队、运输队,协助前线物资转运和伤员后送。祝剑生,‘金鳞突击队’做好随时前出执行特种任务的准备,目标是破坏敌军后勤节点、救援被困小股部队。”
他顿了顿,看向白鸿儒:“岳父,祁县这副空架子,还需您继续坐镇,迷惑重庆方面可能派来的‘接收’人员。”白鸿儒颔首:“放心,老夫晓得轻重。”
加密电波将指令迅速传往盘龙垒和北平。白家这架精密的机器,在战争全面升级的瞬间,便依据既定策略,开始了高速运转。
第二幕 技术瓶颈 灵光再现 (盘龙垒 核心实验室 1946年6月下旬)
战争的迫切需求,给盘龙垒的科研带来了巨大压力,也暴露了问题。随着“金鳞甲”产量提升,一种关键的催化剂——“星尘粉”(由某种稀有陨石经复杂工艺提炼)的储备正以惊人的速度消耗。这种材料源自早年白家偶然所得,存量有限,且目前已知的矿脉中尚未发现替代品。
李守拙拖着未完全康复的身体,与陈念玄整日泡在实验室,试图寻找替代材料。陈念玄的“触感”在经历了上次的病患后,虽更加敏锐,能模糊“看”到能量在物质间的细微流转,但寻找性质完全匹配的天然矿物,依旧如同大海捞针。
一次,陈念玄在整理缴获的“净世之炎”装置残骸时,无意中将一块扭曲的、内部布满奇异结晶的金属碎片,靠近了正在测试的、缺乏催化剂而效果不佳的新“金鳞甲”试片。他敏锐地感觉到,试片内部原本滞涩的能量流动,似乎被那碎片吸引,产生了一丝极其微弱的共鸣!
“太舅公!你看这个!”陈念玄急忙唤来李守拙。李守拙仔细观察,发现那碎片内部的结晶结构,竟能微弱地模拟“星尘粉”的部分能量引导特性!虽然效果远不及正品,但这无疑指明了一个方向——或许可以利用“净世之炎”或“海魈”相关造物中的某些特殊结构,进行人工仿制或激发!
一条全新的、充满未知与风险的研究路径就此展开。李守拙立刻组织人手,对所有缴获的敌方技术残骸进行系统性筛查和分类,试图从中找到解决催化剂危机的钥匙。陈念玄则凭借其独特的感知,成为了这项工作的核心。
第三幕 北平周旋 虚与委蛇 (北平 京西权府 1946年7月)
内战爆发,北平城内的气氛更加诡异。国民党接收大员们一面忙于“戡乱剿匪”,一面依旧不忘中饱私囊。白映雪周旋于其间,愈发小心谨慎。
她接到了重庆方面某实权人物的亲笔信,信中先是对白家“深明大义,维持地方”表示嘉许,随后话锋一转,提及“闻白家擅金石工巧,有神兵利甲之能”,希望白家能“以技术报效党国”,为国军提供装备,并暗示可授予权世勋(幼子)高级技术官职衔。
白映雪心中冷笑,深知这是对方看上了白家的技术,意图吞并。她面上却不露分毫,回信措辞恭谨,先是诉苦,称“家族技艺乃祖传微末之技,且多年战乱,匠人流失,设备损毁,实难堪大任”,继而表示“正竭力恢复民生工坊,愿为地方重建略尽绵薄”,并附上一份厚礼,巧妙地搪塞过去。
同时,她通过傅三爷的渠道,将国民党方面试图拉拢、觊觎技术的动向,秘密告知了八路军驻北平办事处(此时已多转为半公开活动),进一步表明了白家的立场,巩固了与解放区的互信。李修兰在内宅,也加紧了与那些倾向于和平建国的民主人士、报界名流夫人的往来,通过她们的影响力,巧妙的塑造白家“专注实业、不涉党争”的公众形象。
第四幕 海上危局 沧溟再临 (黄海 靠近胶东新航线 1946年7月)
内战并未影响权世勋(长子)在海上的活动,反而因国民党海军主力多投入内战,使得沿海某些区域的封锁出现了空隙。他利用此机会,加大了与香港、南洋的贸易频次,将更多的橡胶、药品、五金,甚至一些拆解包装的二手机床部件,通过隐秘航线运回。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