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了!
至于失败惩罚,剥夺感知能力?那绝对不行。这不仅关乎实力,更关乎他后续“整活”和“精准投喂”的精度。
他立刻开始构思直播方案。如何将这个过程做得既有节目效果,又能“自然而然”地将关键技术和原理展示出来。
首先,是原料。系统指定了常见昆虫。蟑螂……无疑是“节目效果”最好的选择之一,但考虑到部分观众的承受能力,或许可以混合一些其他甲虫外壳,或者主要以养殖的可食用昆虫(比如面包虫、蟋蟀)的外壳为主,辅以少量“小强”增加冲击力。
其次,是工艺流程。甲壳素制塑料大致需要脱蛋白、脱矿物质、脱乙酰化等步骤,最终溶解再成型。如何在直播环境下,用看似“家常”的工具简化这些步骤,同时还能保证最终产品能直观展示性能,这是个技术活。
“嗯……可以用厨房小苏打和醋来做初步处理……离心机肯定没有,但可以用多层滤网和沉淀法……压制成型倒是简单,弄个小型的手动压力机或者直接用厚重的书本……”林墨一边搜索着相关的科普知识,一边结合系统隐约传递过来的、更优化的流程灵感,在脑海里勾勒着操作步骤。
他需要表现得像一个充满好奇心的、有点“异想天开”的整活主播,在简陋的条件下“瞎鼓捣”,但每一步“巧合”与“失误”,都要恰好指向正确的技术路径。
就在林墨开始为下一次“整活”做准备,并让“磐石”那边“协助”准备一些“实验材料”(包括但不限于各种昆虫干尸、基础化学试剂、简易成型工具)时,外界因他上一次直播带来的影响,仍在持续发酵。
其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是,市面上与林墨直播中那台动感单车外观相似的同款或仿款健身器材,销量迎来了一波诡异的增长。尤其是在一些境外电商平台上,标注着“主播同款”、“人力发电”、“高效动能”字样的动感单车,订单量显着上升。
下单的,自然不乏真正的健身爱好者或科技爱好者,但更多的,则是来自各个境外势力、研究机构乃至商业情报公司的“采购员”。他们抱着万分之一的希望,企图通过购买“同款”,来获取那神秘高效发电技术的实物样本。
“普罗米修斯”机构也不例外。他们动用了多个掩护身份,从不同渠道购入了数台被标注为“林墨同款”的动感单车,并以最快的速度空运至其秘密实验室。
实验室里,顶尖的工程师和物理学家们摩拳擦掌,准备对这传说中的“黑科技发电机”进行最彻底的拆解分析。
然而,当他们小心翼翼地拆开第一台单车的防护外壳后,所有人都愣住了。
里面是再普通不过的传统发电机结构:铜线绕制的线圈,硅钢片叠成的铁芯,普通的永磁体,标准的整流稳压模块……效率低下,发热量可观,与任何一款市面上在售的健身发电单车没有任何区别。
“是不是买错了型号?”负责人皱眉。
“核对过了,外观、品牌、型号代码,完全一致。而且我们是从他直播录像里出现的购物链接同一家店购买的。”
“拆第二台!第三台!”
结果毫无二致。所有从公开渠道购买的“同款”单车,内部都是普普通通的结构,没有任何超导材料,没有暗蓝色晶石,没有精密的能量引导纹路。
“我们上当了!”一名专家愤愤地摔掉手中的工具,“他直播里那台,根本就是特制的!是道具!我们都被他耍了!”
负责人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他回想起林墨直播时那“累得半死”的样子,还有拆解时那“笨手笨脚”却恰好展示所有关键细节的行为……这一切,难道都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骗局?目的就是为了误导他们,浪费他们的时间和资源?
可那些被“总局”技术部门确认的技术突破又是怎么回事?难道连“总局”也被他骗了?或者……这是一种更复杂的博弈?
“继续分析他拆解直播的视频!”负责人咬着牙下令,“就算那台单车是特制的,他展示的技术原理未必是假的!重点分析他‘无意’中触碰和强调的那些结构细节!我们要从理论上先突破!”
然而,没有实物参照,仅凭视频画面,很多深层次的机理和材料特性根本无法准确把握。他们的研究,仿佛隔着一层毛玻璃看东西,模糊不清,进展缓慢。
这种明明看到了方向,却找不到路的憋屈感,让“普罗米修斯”乃至其他觊觎技术的势力倍感挫败和恼怒。他们对林墨的忌惮和关注,也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个看似沙雕的主播,其行为模式完全无法预测,其技术来源成谜,其目的更是深不可测。
几天后,林墨的直播间再次开启。
直播标题简单直接,却充满了冲击力:《挑战用蟑螂壳做塑料!解决白色污染,从消灭小强开始!》
标题一出,直播间还没正式开播,等待的观众就已经炸开了锅。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