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安全的地点,并非想象中深藏地底的钢铁堡垒,而是一处位于城市近郊、看似普通的科研院所家属区内,经过精心伪装和彻底改造的安全屋。外表与周围居民楼无异,内部却采用了最新的复合装甲材料,集成了多层物理、电子及网络防护系统,甚至初步应用了基于林墨“上交”技术衍生的、微弱的环境信息模拟装置,使其从外部探测时,光学和红外特征能与周围建筑完美融合。
林墨被安置在这里,生活起居一应俱全,甚至还有个配备了高端电脑和网络接口的“直播工作间”——显然,“总局”希望他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能继续他那“意义非凡”的整活事业。
遇袭的惊险已然过去,但留下的波澜却远未平息。三名被活捉的袭击者,经过最严格的审讯和生理指标分析,确认属于一个高度专业化的国际雇佣兵组织“幽灵”,但其使用的装备,尤其是那套能够微弱干扰认知、并基于生物信号进行追踪的目镜系统,其技术源头直指那个启动“潘多拉”协议的境外秘密机构——“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林墨和“总局”内部对其的代号)。
“‘园丁’只是代号,背后是‘普罗米修斯’。”安全屋的临时负责人,一位代号“磐石”的中年军官,向林墨同步着信息,“他们这次行动失败,必然会调整策略。我们判断,下一次攻击可能会更加隐蔽,或者从其他维度入手。”
林墨点了点头,脸上没什么意外表情。他更关心的是那套袭击者的装备。“那套目镜,分析出什么了?”
“初步分析,”磐石调出一些经过脱密处理的资料,“其核心是一种我们称之为‘低频认知共振’的技术。能够发射特定模式的极低频波,轻微干扰目标的注意力、判断力,甚至诱发短暂的情绪波动,类似于一种强化的‘心理暗示’。配合其生物信号传感器,可以实现对特定目标的精确定位和持续干扰,为物理攻击创造机会。”
“果然……”林墨若有所思。这与他构筑认知屏障时感知到的干扰源特征高度吻合,只是袭击者使用的版本更具攻击性。“这东西,如果反向研究,或者……稍微改进一下,应该挺有意思。”
磐石看了林墨一眼,对于这位“国宝”级人物的跳跃性思维和隐藏在懒散下的锋芒,他已经有些习惯了。“技术部门正在全力解析。林墨同志有什么想法?”
“想法嘛……”林墨摸了摸下巴,露出一丝人畜无害的笑容,“来而不往非礼也。他们喜欢玩认知干扰,那我们是不是也该回敬点什么?比如,一个……特别一点的‘欢迎仪式’?”
他的思绪,回到了更早之前获得的【镜界窥探】技术。那项技术原本是利用高维信息在空间界面上的投影,窥探远处景象。其核心在于对空间界面(如镜面、水面等)的信息注入与读取。如果……将这种信息注入的能力,与刚刚获得的认知干扰、乃至部分“光编程”的视觉欺骗能力结合起来,不再仅仅是“窥探”,而是主动“投射”某种精心编制的“信息”或“景象”呢?
不是简单的全息投影,而是直接作用于目标个体的感知层面,甚至潜意识层面,制造出以假乱真的幻觉,或者引导其思维走向预设的陷阱?
一个关于“认知迷宫”与“信息陷阱”的构思,逐渐在他脑中成型。他需要一种能够主动出击,对不怀好意的窥探者进行反向追踪、识别,并施加精准认知干扰或欺骗的技术。
他尝试将“信息基石”序列的底层信息操控能力,“环境拟态”序列的模拟特性,以及“认知安全屏障”的防御与识别机制融合。他想象着一种无形的“信息场”,如同蜘蛛编织的网,布设在他需要保护的区域周围。任何携带恶意意念、未经授权的认知探测触碰到这张网,都会立刻被识别、定位,并触发预设的“响应机制”——可能是向其反馈一段扭曲的、无意义的感官信息(使其头晕目眩),可能是投射一段精心编制的、虚假的现场景象(使其误判),甚至可能是一段直击内心恐惧的、短暂的幻象(使其精神受挫)。
这比单纯的防御屏障要复杂得多,涉及到了信息的主动编织、意图的精准识别以及动态的反制策略。
他集中精神,以自身为圆心,尝试构筑这样一个微型的、实验性的“认知陷阱场”。他将一部分精神力附着在周围的空间界面上(墙壁、桌面),设定触发条件为“带有敌意的专注凝视”,反制措施为向其视觉神经反馈极其微弱的、闪烁的干扰信号。
这个过程极其耗费心神,需要对信息流的编织达到一种精妙的程度。失败了数次后,当安全屋一名轮岗的警卫(出于职责,其注视带着高度警惕,被林墨的场识别为“非友好但非恶意”,未触发)与另一名伪装成维修工潜入附近、试图进行二次侦察的“普罗米修斯”外围人员(其注视带着明确的窥探与恶意)几乎同时看向他所在房间窗口时——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