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墨的“电饭煲三维扫描仪”引发的余波尚未完全平息,网络上关于“民间科学家是否真的能歪打正着搞出黑科技”的讨论热度居高不下。当然,主流观点依然是将林墨视为一个运气好到爆炸、偶尔能蒙对些物理原理的超级乐子人。但某些特定的圈子里,他的名字已经和“值得关注的非常规技术来源”画上了隐形的等号。
“直播间技术分析办公室”的专家们这几天忙得脚不沾地。林墨上次直播中那些看似随口抱怨的“光学畸变校正”、“抗干扰特征提取”、“点云自适应补偿”等关键词,被AI提取出来后,分门别类地送到了相关领域的研究团队手中。反馈是惊人的:虽然林墨的实现方式粗糙得令人发指,但他指出的问题方向和 hinted at(暗示)的解决思路,竟然与一些前沿实验室正在攻关的难点高度吻合,甚至提供了另辟蹊径的可能性。
“这小子,每次都能挠到痒处。”李教授看着一份来自国内顶尖光学测量实验室的初步分析报告,报告里高度评价了林墨那个“电饭煲内胆球面标定法”的启发意义,认为其对特定条件下的快速、低成本光学系统标定有参考价值。“他现在抱怨摄像头分辨率低,暗示多帧融合超分,我们那边刚好有个团队在搞这个,听说看了录播后灵感迸发,连夜修改了算法模型。”
陈老呷了口茶,脸上是既欣慰又带着一丝警惕的笑容:“技术上是好事,但这香味太浓,招来的苍蝇也越来越专业了。‘鼹鼠’小组虽然被我们成功误导去了废品回收站,但他们背后的势力不会轻易放弃。我们必须给林墨同志这棵‘招风树’再加一层保护罩,同时,也得让他接下来的‘整活’更符合‘沙雕主播’的人设,降低直接的技术关联性。”
就在这时,林墨的新直播预告发布了。
标题:《荒野求生(小区后山版)!挑战用路边捡的垃圾制作污水净化器,直播喝过滤水!是兄弟就来看着我窜稀!》
预告片里,林墨顶着一个鸡窝头,穿着皱巴巴的T恤短裤,站在小区后面那个长满了杂草、偶尔能见到流浪猫的小土坡上,手里拿着个脏兮兮的矿泉水瓶,里面装着半瓶浑浊不堪、甚至还飘着几片烂叶子的泥水。他对着镜头咧嘴一笑,露出两排白牙,背景音是浮夸的求生BGM。
“兄弟们!明天下午三点!真正的猛男,就要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呃,污水!看我如何化腐朽为神奇,用科技(其实是瞎搞)的力量,让这瓶‘大自然の馈赠’变成生命之源!赌五毛钱,我喝完肯定没事!赌输了…赌输了我就再喝一瓶!”
预告片一出,粉丝们瞬间高潮。
“来了来了!主播终于对生物学下手了!”
“窜稀预警!请准备好止泻药和救护车电话!”
“这水…我看着都辣眼睛,主播勇士!”
“我赌一包辣条,主播必进医院!”
“楼上的太狠了,我赌主播只是舔一口然后假装信号不好下播。”
“期待主播的新发明,是用袜子过滤还是用内裤吸附?”
“办公室”里,专家们看着这个预告,表情各异。
“污水净化?这…这风险是不是有点大?”一位负责生物安全的研究员皱紧了眉头,“即使是初步过滤,水中的微生物、重金属、有机污染物依然可能严重超标,直接饮用无异于玩命。”
陈老却若有所思:“风险确实有,但你们发现没有?他这次的主题,看似作死,却巧妙地避开了直接展示高精尖的电子或机械技术,转向了环境工程和材料领域。这符合我们‘降低技术关联性’的期望。而且,‘水质净化’可是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课题,尤其是在偏远地区和水资源紧缺区域。”
李教授点点头:“没错。如果他真能‘瞎搞’出点什么名堂,哪怕只是展示一种极其低成本、易获取的过滤思路,其潜在价值也是巨大的。关键是,我们如何确保他的安全,以及…如何从他看似胡闹的过程中,提取出可能的技术亮点。”
“安全方面,立刻准备一套微型实时水质监测设备,想办法在他不知情的情况下,嵌入他自制的过滤器出口。”陈老下令,“一旦监测到关键指标超标,立刻采取强制干预措施,哪怕中断直播。技术方面,召集环境工程、材料化学、微生物学方面的专家待命,重点关注他使用的过滤材料、过滤结构设计以及他可能提到的任何关于吸附、絮凝、杀菌的‘歪理邪说’。”
“另外,”陈老补充道,“通知安全部门,加强对直播地点周边的布控。上次是‘鼹鼠’,这次保不齐会有别的‘热心观众’想近距离观摩,甚至…‘帮忙’加点料。”
次日午后,阳光炙烤着大地,小区后山的小树林里知了声嘶力竭地叫着。林墨准时开播。他选了个相对开阔、背景看起来确实有点“荒野”感觉的角落,地上铺了块破旧的野餐垫,上面摆满了他的“装备”。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