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墨坐在冰冷的花坛边沿,怀里抱着那个花了他八十巨款的食堂和面级铝盆,感觉自己像个等待戈多的傻子。不,比那还惨,戈多起码不会从天上掉下来砸人。
时间已经指向晚上十一点半。距离系统规定的午夜零点,还有整整半个小时。
广场上的人越发稀少,只剩下晚风卷着几片落叶打着旋儿,还有远处二十四小时便利店招牌发出的单调白光。偶尔有车辆驶过,车灯短暂地照亮林墨孤独的身影,又迅速将他抛回昏暗之中。
又冷,又饿,还有点想尿尿。
“造孽啊…”林墨哀叹一声,把铝盆扣在腿上,试图汲取一点那可怜的铁皮传来的微不足道的温暖。这姿势看起来更像个要饭的了。
他百无聊赖地掏出手机,点开那个让他又爱又恨的直播APP。看着自己那个名为“墨哥整活不墨迹”的直播间,封面还是半年前他雄心勃勃时设计的——一个握拳呐喊的卡通头像,现在看来充满了讽刺。
粉丝数:17。其中至少10个是系统塞的僵尸粉,另外几个可能是当初点错关注的。
“系统,”他有气无力地在心里呼唤,“你说,到时候会有人看吗?我这要是举着盆对天空嗷嗷半天,一个观众都没有,那社死都死得没点声响,多寂寞啊。”
【宿主可提前开启直播预热,积累人气。根据人类网络行为模式,标题的夸张程度与内容的神秘感成正比,可有效吸引初期流量。】
“夸张?神秘感?”林墨琢磨着,“难道我要写‘震惊!一男子深夜竟在广场对天举起神秘物体,原因竟是…’?这味儿也太冲了,像骗子。”
【建议采用技术型话术,混淆视听。】
技术型话术?林墨眼珠转了转。他好歹是个正儿八经的物理系毕业生,虽然毕业即失业,专业知识忘得差不多了,但唬人的词儿还记得几个。
他手指在屏幕上戳戳点点,将直播间标题改为:“【硬核科技】午夜零点,现场验证非经典宏观量子态捕获效应暨高能粒子流定向接收实验V1.0”。
“搞定!”林墨看着这一长串不明觉厉的标题,满意地点点头,“这逼格,直接拉满。看不懂就对了,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然后,他心一横,点击了“开始直播”按钮。
手机屏幕亮起,前置摄像头将他那张憔悴又带着点故作高深的脸,以及身后黑黢黢的广场背景摄入其中。直播间人数显示:1。大概是他自己。
冰冷的现实像一盆凉水浇头。
他把手机架在自拍杆上,插好充电宝,调整好角度,确保能拍到自己和举盆的动作,然后就把手机立在花坛边上,自己也懒得看了。
一分钟过去了,人数变成了3。
五分钟后,人数艰难地爬升到8。
弹幕稀疏地飘过一两条:
“标题啥意思?看不懂。”
“主播在哪?背景好黑。”
“验证啥?镜头对着点啊!”
“又是标题党吧?走了走了。”
林墨打了个大大的哈欠,眼泪都快流出来了。他瞥了一眼系统倒计时,还有二十分钟。这半个小时简直比半个世纪还难熬。
为了不让自己睡着,也为了稍微制造点效果,他清了清嗓子,对着镜头(其实根本没看镜头)开始故弄玄虚:
“咳咳…各位…各位深夜还在探索科学前沿的朋友们,晚上好。”他的声音在空旷的广场上显得有点飘,“众所周知,传统的粒子捕获装置,诸如云室、气泡室等,存在造价高昂、体积庞大、观测受限等诸多弊端。而鄙人,近日潜心研究,另辟蹊径,提出一种基于日常金属容器的低成本、高便携性替代方案…”
他一边胡诌,一边把那个大铝盆举起来,在镜头前晃了晃。
“今夜,零点整,当地球运行至特定黄道夹角,近地轨道特定高能粒子流…呃…大概就是这个方向…”他胡乱指了个天空的方向,“将会达到一个短暂的峰值窗口期。届时,我将使用这款经过特殊…嗯…心理暗示加持的铝制接收器,尝试进行捕获验证…”
他越说越没底气,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玩意儿。
弹幕的反应果然很真实:
“主播在说啥?每个字都认识,连起来听不懂?”
“铝盆接收高能粒子流???我物理老师棺材板压不住了!”
“疯了,绝对是疯了。”
“行为艺术?现在艺术的门槛这么低了吗?”
“散了散了,浪费流量。”
“主播你不如表演个用盆吃饭,可能还更多人看。”
人数在10左右徘徊,进来的人大多看一眼,发条嘲讽弹幕,就又退出去了。
林墨内心泪流满面,表面还得维持一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淡然模样。
“科学的道路上总是充满孤独与质疑…”他幽幽地叹了口气,这倒是有几分真情实感。
时间一分一秒地挪动。十一点五十分。
人数突然小小的波动了一下,跳到了15。几条新的弹幕出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