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群逐渐围拢,现场空气愈发沉闷,仿佛被无形的压力所压缩。叶晨峰眉头微蹙,敏锐察觉到环境对急救的不利影响,果断出声:“请大家退后一些,保持通风。”他的声音并不高亢,却如清泉击石,穿透嘈杂,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感与冷静气质。在急性医疗事件中,良好的空气流通不仅是维持患者呼吸功能的基本保障,更是为施救者创造稳定操作环境的关键前提。二氧化碳积聚、氧气稀薄会加剧脑缺氧风险,进一步恶化患者的生理状态;而有序的空间布局也有助于减少外界干扰,提升救治效率。因此,这一看似简单的指令,实则是专业急救流程中的重要一环。
随着人潮缓缓散开,质疑的目光却依旧密集如网。围观者中多数人心存怀疑——一个看上去不过二十五六岁的年轻人,穿着普通,神情沉稳,却要在毫无设备支持的情况下处理突发性心肌梗塞这样的危重症?在大众认知体系中,“医术高明”往往与“年长资深”挂钩,“老中医”几乎成为传统医学权威的代名词。而叶晨峰这般年纪,显然不符合这一社会刻板印象。尽管如此,出于基本的社会秩序尊重和现场氛围的压迫感,人们还是稍稍让出了空间,形成一个临时的急救圈。然而,不少人仍抱着观望甚至嘲讽的心态,等待看他是否“出丑”,以此验证自己固有观念的正确性。这种心理反应,本质上是人类面对非常规解决方案时的认知防御机制:当新信息挑战既有信念时,人们倾向于否定而非接纳。
危急时刻容不得迟疑。叶晨峰迅速从衣袋中取出一只打火机,将五枚银针依次置于火焰上灼烧数秒。这并非现代医学意义上的无菌操作,但在街头突发状况、缺乏消毒器械的极端条件下,高温灼烧已是最大限度控制感染风险的有效手段之一。火焰外焰温度可达800℃以上,足以杀灭大多数常见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繁殖体、部分芽孢及病毒。他深知,在生命垂危的情境下,首要任务不是追求程序上的完美无瑕,而是争分夺秒激活患者濒临停滞的生命机能。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大脑,每一秒的延误都可能导致不可逆的器官损伤。
目光如炬,他凝视少女胸廓起伏,结合面色、唇色、颈动脉搏动等体征,快速判断其心脏区域的经络走向与气血运行状态。下一瞬,五枚银针如行云流水般精准刺入膻中、巨阙、神庭及两侧心包经要穴。整个过程一气呵成,毫无滞涩,仿佛指尖自有经纬,脉络尽在掌握。更令人惊叹的是,少女身着厚实衣物,而叶晨峰竟能隔着布料准确命中深层穴位。这种能力不仅依赖于长期训练形成的肌肉记忆,更建立在对人体解剖结构、筋膜层次与经络分布的深刻理解之上。现代研究表明,许多传统穴位的位置与神经末梢密集区、血管丛或筋膜触发点高度重合,刺激这些部位可引发局部乃至全身的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反应。
然而,仅凭物理性的针灸刺激尚不足以逆转急性心肌缺血带来的生理崩溃。心肌梗死的核心病理在于冠状动脉阻塞导致的心肌细胞缺氧坏死,若不能及时恢复血流,即便暂时唤醒意识也难以持久。在此关键时刻,叶晨峰悄然调动体内二级灵魂力——一种源自古老修炼体系的生命能量形态。这类能量在不同文化中有不同称谓:中医称之为“真气”,印度瑜伽称为“普拉纳”(Prana),日本则称“气”(Ki)。它虽无法被常规仪器直接检测,但其存在可通过生物电磁场变化、红外热成像、皮肤电导率等间接方式观测。叶晨峰以银针为导体,将温和而持续的能量流注入相关穴位,相当于构建了一个微型“生物电磁回路”。此举能有效激发心肌细胞活性,促进局部微循环重建,从而协助重启心脏自主节律。此法融合了传统针灸理论与超常感知能力,在现代医学框架下虽难以完全解释,但从结果导向来看,实为极端条件下的创新干预策略。
其右手动作迅疾如风,反复提插捻转银针六轮,每一轮节奏紧凑、力度均衡,手法之纯熟令旁观者目不暇接。高速运动的手指在空中划出淡淡残影,宛如书法大家挥毫泼墨,笔走龙蛇,体现出极高的神经肌肉协调性与空间定位精度。这一系列操作不仅考验技术精度,更依赖施术者强大的精神专注力与能量调控能力。研究表明,高水平针灸师在施针过程中脑电图显示α波显着增强,表明其处于深度冥想状态,有助于提高感知灵敏度与操作稳定性。围观人群中的部分医学爱好者开始意识到:此人绝非江湖郎中,其技艺背后必有深厚传承支撑,甚至可能涉及尚未被主流科学充分认知的生命调控机制。
第六轮结束后,叶晨峰缓缓收手,闭目调息。额角渗出细密汗珠,面色略显苍白——灵魂力的调用对其现阶段修为而言负担沉重,类似于高强度脑力劳动后的神经疲劳。但他神情镇定,心中已有判断:患者已脱离生命危险,意识恢复只是时间问题。根据临床经验,心脏节律初步恢复后,通常需要3至8分钟才能实现自主呼吸与意识觉醒的同步回归。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