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洒在官道上,三台装甲运兵车在前开路,黑色龙旗迎风招展。后方跟着一百四十人的骑兵队伍,马蹄声在清晨的官道上回荡。
“总指挥,前面是王家村。”李大胆策马来到头车旁,“听说这村子去年收的粮食全被朝廷征收赋税收刮干净了,刚过完年就在到处挖野菜和草根。”
沈良玉透过车窗望去,只见道路两旁的田地荒芜,已经到了春耕季节了,挖地的没几个人。蹲在田埂荒地上挖野菜的倒是不少。看到军队过来,他们惊慌地想要躲藏。
“停车。”沈良玉下令。
车队缓缓停下,骑兵队伍也随之停住。村民们更加惶恐,有几个老人已经跪在了地上。
沈良玉推开车门走下,四位妻子跟在他身后。
“乡亲们不用怕。”沈良玉声音温和,“我们是天龙军,路过这里,给大家送点粮食。”
村民们面面相觑,显然不敢相信。一个须发花白的老人颤巍巍地抬起头:“天龙军?是去年打下了长山、平安两县,还消灭了朝廷几千官兵的天龙军?军爷...我们是真的没有粮食了...”
苏瑾上前扶起老人:“老伯,我们是来给你们送粮的,不是找你们要粮食的。”
沈良玉转身对后勤队下令:“准备发放粮食,按一人一斤粟米,十斤红薯的标准。”
命令传下后,沈良玉意念一动,运兵车旁出现了几袋粟米,一大堆(几千斤)红薯。
士兵们立即行动起来。他们在路旁平整出一块空地,开始从运兵车旁把粮食和红薯搬过去。
村民们这才相信是真的,顿时三三两两的来到士兵们面前。所有人看到这粟米和传说中的神仙粮(红薯)都激动起来。有小孩跑回村里去报信,消息很快传遍全村,男女老少都从破旧的土坯屋里跑出来,来到天龙军面前排起了长队。
“大家不要挤,排好队,每人都有份!”周锦儿带着凤凰特战队维持秩序。
沈良玉走到队伍前,随手拿起一个红薯:“老乡们,这是红薯,是一种高产作物。现在正是春播的时候,我教大家怎么种。”
他蹲下身,用手在土地上比划着:“先把地整平,然后起垄。把红薯埋进去.…….随后插扦种植。”
村民们围拢过来,认真听着。几个孩子好奇地摸着红薯,被母亲连忙拉开。
“这种红薯,一亩地能收多少?”一个中年农夫小心翼翼地问。
“好好种的话,多下肥,亩产四五千斤没问题。”沈良玉平静地回答。
人群中顿时响起一片倒吸冷气的声音。
“四...五千斤?”老伯声音发颤,“军爷,您没说错吧?咱们种粟米,一亩能收两百来斤就是好年景了!”
“没错。”沈良玉肯定地点头,“这种红薯耐旱耐瘠,非常适合咱们这里种植。你们现在领到的红薯,挑些小的、有伤的先吃,大的、完整的留几个做种,平安县与长山县两县百姓都在推广种植红薯,你们没听说过吗?平安县的离你们也就几十里路,你们可以过去那边看看,学习怎么种植,那边现在不归朝廷管,当然你们这里再过两天也不归朝廷管了。”
他站起身,环视众人:“现在你们每家至少要种一两斤红薯到地里育苗。等苗长出来了,到时候会有人来教你们怎么扦插。”
士兵们发放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每个村民领到粮食后,都要在名册上按个手印。这是沈良玉要求的,既是为了统计人数,这里离云州府已经不远。
“军爷,这...这真是给我们的?”一个抱着孩子的妇女不敢相信地看着手里的粮食,声音哽咽。
柳芸上前帮她整理好粮袋:“快拿回去吧,熬点粥让孩子填填肚子。”
短短一个时辰,王家村几百口人都领到了粮食。村民们跪了一地,磕头道谢。
“都起来吧。”沈良玉挥手,“记住我说的话,好好种红薯。等四个月就有收获了,你们就再也不用饿肚子了,保证你们家家户户都能吃饱。”
车队继续上路,身后是村民们感激的目光。
下午,同样的场景在沿途各个村庄重复上演。
每个村庄,沈良玉都会不厌其烦地讲解红薯的种植方法。他让人把关键要点编成顺口溜:
春起垄,薯种埋,松松土儿盼生来;耐旱耐瘠不用愁,五月丰收满院粮,全家家吃饱乐悠悠!
这让村民们更容易记住。
“总指挥,咱们的粮食消耗很大啊!”李大胆统计后汇报,“这两天已经发放了八千多斤粟米,八万多斤红薯。”
沈良玉点点头:“值得。这些粮食能救活上万人,等四个月后,他们种出的红薯就能养活一家人了。”
傍晚,天龙军抵达最后一个村庄 - 刘家集。这个村子比前几个都要大,约莫有二百多户人家,人口有七八百多人。离云州府不过三四十里路。
村里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正值青黄不接的时节,很多人家已经断粮。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