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嗡——!”
人群彻底沸腾了!虽然早就知道,但亲耳听到、亲眼看到,那感觉完全不同!
“真的发粮了!”
“六百多斤啊!良玉说到做到!”
“老天爷,我们……我们真的能领到粮食了!”
欢呼声、惊叹声、夹杂着一些老人激动的哽咽声,在晒谷场上空回荡。许多妇人已经忍不住开始抹眼泪,那是对饥饿的恐惧被驱散后,喜极而泣的泪水。虽然这些粟米分下来后并不能让村里人吃饱,但熬成稀粥,再加些野菜,至少不会有人饿死了。
王大兄弟两与李大胆和周虎更是心里激动,这剩下的六十一斤四人平分,加上全村一人三斤的分发。他们四个人每家都能得到二十斤以上的粟米,都不需要加野菜,每天都能勉强吃饱了。
“安静!都安静!”老村正用尽力气大喊,好不容易才让场面稍微控制住。他也是心里激动,颤抖着手拿起那挂在背上,过来晒谷场时就准备好的锣,用力地敲响!
“哐!哐!哐!”
锣声激越,像是在宣告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乡亲们!”老村正声音嘶哑却充满力量,“都听到了吗?都看到了吗?我活了六十多年,没见过这样的事!良玉,为人诚信!仗义!更是豪气!他这是把咱们全村人的担子,扛在了他自己一个人的肩上啊!”
老村正转身,对着沈良玉,竟是弯腰深深一揖:“良玉,我代表槐树村全村的父老乡亲,谢谢你了!”
沈良玉连忙上前扶住他:“村正叔,使不得!这都是我该做的。我也是槐树村的人啊,我又不是外人。”
老村正在沈良玉的搀扶下直起身,抹了把脸,高声道:“现在,按之前登记的名册,一家一家上来领粮!王大,王二,李大胆,周虎,你们几个过来帮忙称粮!都排好队,谁也不许挤!刚才良玉也说了,剩下的就你们四人平分了。”
早已准备好的秤被拿了出来。王大几人激动又郑重地开始称重。老村正负责登记已领过粮食的人,防止个别人浑水摸鱼来领第二次。沈良玉就站在板车旁,看着这古代人排着长长的队伍领粮食的风景。
“王老栓家,五口人,十五斤粟米!”
“李大胆家,四口人,十二斤!”
“周虎家,三口人,九斤!”
随着一声声唱喏,一袋袋、一斗斗金黄的粟米被分到一双双因激动而颤抖的手中。领到粮食的人,无不紧紧抱着那救命的粮食,走到沈良玉面前,深深鞠躬,语无伦次地道谢。
“良玉,谢谢你,谢谢你啊!”
“良玉哥,你就是我们家的救命恩人……”
“沈家兄弟,我……我给你磕头了!”
沈良玉一一扶起,面色平静,只是道:“好好种红薯,把红薯种好了,保证你们以后再也不会挨饿了。”
这一刻,沈良玉在所有村民心中的形象,已然超越了之前“有本事的猎户”,大气豪爽的形象了。在大部分人心里,他成了救命恩人,救世主。他言出必践,以一己之力扛起全村生存的重担,这份担当和力量,让村民们由衷地敬仰,乃至敬畏。人们在心中已然将他视若神明,认定只要跟着他,就绝不会错。
中午时,七百斤粟米发放完毕。剩下的六十一斤也让周虎四人平分了。晒谷场上,家家户户都领到了那份沉甸甸的希望。孩子们围着自家大人,看着那金黄的粟米,小脸上洋溢着纯真的笑容。
沈良玉把板车让周虎拉回去,然后在无数感激、崇拜的目光注视下,走回自家那座青砖小院。身后,是炊烟袅袅的槐树村,以及被粮食安定了心神、重新燃起生活热情的二百多口村民。
这每月六百多斤粮食的付出,其实花不了多少钱,二两多银子而已,他身上的几两碎银就能给整个槐树村发两三个月粮食。家里还有三百多两银子,全拿出来能让整个槐树村坚持十年。当然他不可能蠢到真去长期供养整个村的人。长期这样会被村里人当成理所当然,会养成一些人的惰性。
四个月,四个月后地里最早种植的红薯就可以开挖,到时候他就不会在接济村里人!
喜欢开局迎娶双胞胎请大家收藏:(m.suyingwang.net)开局迎娶双胞胎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