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递员的绿色自行车在村口老槐树下停稳时,红星村的空气都仿佛凝固了。
“凌策、苏晚——京城重点大学录取通知书!”清脆的喊声刚落,正在晒谷场翻玉米的村民们瞬间围了上来,比当初放榜时还要热闹,孩子们蹦着跳着喊“状元郎的通知书来了”,连隔壁村的人都扛着锄头跑来看新鲜。
凌策和苏晚赶到时,邮递员正举着两个烫金封面的信封,眼里满是羡慕:“凌同志,苏同志,恭喜啊!省状元进京城名校,还带着爱人一起,这在咱们地区可是头一份!”
凌策双手接过通知书,指尖触到封面“京城农业大学”“京城师范大学”的字样时,心脏忍不住轻颤,这不仅是录取通知书,更是他和苏晚崭新人生的入场券。
“快打开看看!”王大娘踮着脚催促,独臂张更是直接搬来板凳让两人坐下。
凌策小心撕开信封,里面除了录取通知书,还有一份入学须知和校园地图。
苏晚的通知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扉页印着烫金的校徽,她轻轻摩挲着,眼泪又涌了上来,半年前还在为初中课本发愁的她,如今竟要走进京城的大学课堂。
团子趴在凌策腿上,指着通知书上的校徽:“爹,这是小太阳吗?京城是不是有好多小太阳?”
凌策笑着把他抱起来,指着地图上的标记:“不是小太阳,是校徽。京城有很大的图书馆,有很多书;还有很大的操场,以后爹带团子去放风筝。”
小家伙立刻拍着小手:“好!我要去图书馆看画书!”
热闹到傍晚才散去,送走最后一批道贺的村民,凌策把两张通知书并排摆在木板书桌上,油灯的光晕刚好笼罩住烫金的字迹。
苏晚端来两碗绿豆汤,见他盯着校园地图出神,轻声问:“在想什么?是不是担心我跟不上课程?”
“不是,是在想咱们的未来。”凌策拉她坐下,指着地图上的两个校区。
“我的农业工程系在西郊校区,你的汉语言文学在东郊,虽然离得有点远,但周末可以聚。”
“我查过了,学校有公共自行车,半个小时就能到。”他顿了顿,从抽屉里拿出张糙纸,上面画着密密麻麻的规划图。
“这是我琢磨的计划,分三步走。”
苏晚凑过去细看,糙纸左上角写着“第一阶段:夯实基础”,下面标注着“前两年主攻专业课程,利用图书馆查资料,专注于农业工程侧重作物改良和农机设计,汉语言文学侧重教育理论,为回乡办学打基础”。
“你还想着回乡办学?”苏晚惊讶地问,她以为凌策会留在京城发展。
“当然要回,但不是现在。”凌策指着中间的。
“第二阶段:把握机遇。”
“现在政策越来越活,京城作为首都,肯定是最先感受到变化的。”
“我打算利用课余时间调研,农业方面,关注城郊的试点农场,看看新技术的应用。”
“你可以跟着中文系的教授做乡村教育调研,咱们把红星村的情况整理成案例,说不定能争取到政策支持。”
他拿起铅笔,在“第三阶段:开创事业”下面画了个小图标,是拖拉机和书本的组合:“等毕业时,咱们有两个方向,要么我进农业研究所,带着新技术回村搞合作社。”
“要么咱们自己创业,我做农业技术推广,你办乡村教育培训机构。不管选哪个,都要把家乡带起来。”
苏晚看着规划图上的字迹,小小的心里全是震撼。
她原以为考上大学就够了,没想到凌策早已把未来的每一步都想好了,而且每一步都带着这个家,带着红星村。
她握住凌策的手:“我听你的,只是……我怕我帮不上忙,汉语言文学好像和农业不搭边。”
“怎么会不搭边?”凌策笑着刮了下她的鼻子。
“乡村发展既要靠技术,也要靠教育。”
“你学好教育理论,以后办学校,让村里的孩子都能读书,培养更多人才,这比什么都重要。”
“而且你的文笔好,以后咱们调研的报告、推广的文章,都要靠你执笔呢。”
正说着,团子揉着眼睛从里屋走出来,怀里抱着凌策给的小布包:“爹爹,娘,我也要去京城!我要和你们一起‘开创事业’!”
她把布包举到凌策面前,里面装着她画的歪歪扭扭的拖拉机和小人书,“我画的农场,以后爹种庄稼,我帮着看!”
凌策和苏晚都笑了,凌策接过布包,郑重地放进自己的帆布包:“好,团子是咱们事业的小帮手。到了京城,我先给你找个好小学,等周末咱们一起去天安门,去颐和园,好不好?”
团子用力点头,趴在桌上跟着凌策画规划图,小手里的木炭在纸上画了个大大的太阳。
接下来的几天,村里都在帮两人准备行装。
王大娘把自己陪嫁的铜盆塞给苏晚:“京城水凉,用铜盆洗脸暖和。”
独臂张背着一筐晒干的野山菌和草药:“山菌炖肉香,草药备着防感冒,城里买不到这么地道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