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就在董事长视察的前一天,新的问题出现了。质检部提交的产品检测报告显示,产品中的微量氯离子含量超标,虽然超出的幅度不大,但不符合高端客户的要求。
“怎么会氯离子超标?”林夏拿着检测报告,脸色凝重。原料和催化剂中都不含有氯元素,反应过程也没有使用含氯试剂,氯离子的来源成了谜。
“我们已经重新检测了三次,结果都是一样的。”质检部经理李姐说道,“怀疑是反应釜或管道的材质问题,可能有微量腐蚀导致氯离子析出。”
林夏立刻联系设备部,对反应釜和管道的材质进行核查。结果显示,反应釜内壁的钛合金涂层有局部磨损,露出了底层的碳钢,碳钢在高温高压的反应环境中被腐蚀,析出了氯离子。
“这可怎么办?更换反应釜至少需要一个月,董事长明天就要来了,而且客户那边也在催样品。”老周急得团团转。
林夏陷入了沉思。更换反应釜显然不现实,只能想办法临时解决。她突然想到,中试阶段曾使用过一种钝化剂,可以在金属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抑制腐蚀。“李姐,我们有没有合适的钝化剂?”
“有是有,但之前没在工业化生产中使用过,不知道会不会影响产品质量。”李姐有些犹豫。
“事到如今,只能冒险试试了。”林夏果断决定,“立刻准备钝化剂,按照中试的比例稀释后加入反应釜,同时加快产品纯化工艺,确保氯离子含量达标。”
钝化剂加入后,林夏全程守在实验室,每隔一小时就取样检测一次。幸运的是,钝化效果非常好,氯离子含量逐渐下降,最终稳定在合格范围内。产品纯化工艺也顺利完成,最终的样品完全符合高端客户的要求。
董事长视察当天,林夏详细汇报了项目的工艺技术和试生产情况,重点介绍了应对突发状况的解决方案。董事长对项目的进展表示满意,尤其赞赏林夏的应急处理能力和专业素养:“小林,这个项目你做得很好,遇到问题不慌不乱,敢于担当,体现了我们化工工程师的专业精神。希望你继续努力,确保项目早日正式投产。”
得到董事长的肯定,林夏备受鼓舞。但她知道,这只是项目推进中的一个小插曲,真正的挑战还在后面。
项目正式投产后,市场反应热烈,产品供不应求。但没过多久,客户就反馈了一个新问题:产品在储存过程中出现了轻微发黄的现象,虽然不影响使用性能,但影响了产品的外观,部分高端客户提出了退货要求。
“产品发黄通常是因为氧化变质,我们已经添加了抗氧剂,怎么还会出现这种情况?”林夏召开紧急会议,分析问题原因。
“会不会是抗氧剂的用量不够,或者抗氧剂与产品的相容性不好?”技术部的小陈提出疑问。
“我们已经做过相容性实验,抗氧剂的用量也符合行业标准。”林夏摇了摇头,“可能是储存条件的问题,或者是产品中残留的微量杂质加速了氧化。”
为了查明原因,林夏带领团队进行了一系列实验。他们模拟了不同的储存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对产品进行加速老化测试。同时,对产品中的残留杂质进行了全面分析。
实验结果显示,产品发黄的主要原因是其中残留的微量醛类杂质,在光照和高温条件下会发生聚合反应,导致产品颜色变深。而醛类杂质的来源,是原料中的微量不饱和烃在反应过程中被氧化生成的。
“看来我们需要在原料预处理和反应后处理环节都进行优化。”林夏说道,“原料方面,增加不饱和烃的去除工序;产品后处理方面,优化精馏工艺,提高醛类杂质的分离效率。”
然而,优化工艺意味着需要对现有设备进行改造,增加投资成本,而且会影响生产进度。公司管理层对此有些犹豫:“林夏,能不能找到更经济快捷的解决方案?比如更换抗氧剂类型,或者在产品包装中加入除氧剂?”
“更换抗氧剂和加入除氧剂只能治标不治本,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林夏坚持道,“产品质量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不能因为短期的成本和进度压力,就牺牲产品的长期稳定性。而且,随着环保要求的日益严格,优化工艺也能降低污染物排放,符合公司的绿色发展战略。”
经过林夏的反复沟通和论证,公司管理层最终同意了工艺优化方案。林夏带领团队加班加点,制定了详细的改造计划,协调各部门推进实施。
改造过程中,又遇到了新的难题:精馏塔的塔板效率不够,无法有效分离醛类杂质。林夏查阅了大量文献,咨询了行业专家,决定采用新型的高效塔板代替传统塔板,同时优化精馏工艺参数。
新型塔板的安装和调试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林夏特意从外地邀请了专家来指导。经过半个月的努力,精馏塔改造完成,醛类杂质的去除率达到了99%以上。原料预处理工艺的优化也顺利完成,产品的储存稳定性得到了显着提升。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