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松十负责的子模块,其核心在于设计一条串联三个线下实体打卡点的“引导动线”。
这不仅是技术实现,更涉及到玩家体验的流畅度和沉浸感。
最初的方案,她更多考虑了技术可行性和线索的逻辑自洽,却忽略了一个关键因素——玩家在现实世界中的行为模式和心理预期。
问题在第一次内部模拟测试中暴露无遗。
扮演玩家的测试员反馈,从第二个打卡点(市科技馆)前往第三个打卡点(城市观景台)的引导过于生硬,线索提示停留在游戏内文本,缺乏与现实环境的互动,导致“出戏”。
而且,两个地点之间的公共交通换乘复杂,步行距离过长,极易让玩家产生疲惫和烦躁情绪,破坏游戏体验。
“动线设计需要引导,而不是指令。”
李琰在测试复盘会上点了出来,目光扫过项目组成员,最后在曲松十身上停留片刻。
“要考虑玩家的‘脚程’和‘心情’。‘星轨’卖点是虚实结合,如果现实部分成了负担,就是本末倒置。”
曲松十坐在下面,脸上火辣辣的。
她意识到自己犯了新手常见的错误——过于沉浸在虚拟世界的逻辑构建,忽略了ARG游戏最核心的“现实”基石。
会后,她情绪有些低落。
独立负责的第一个重要任务就出现了设计偏差,这让她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片刻的怀疑。
晚上回到家,她没像往常一样立刻钻进书房,而是有些蔫地坐在沙发上,抱着抱枕发呆。
路回终回来时,看到的就是这副场景。
她放下公文包,走到沙发边,没有立刻询问,只是挨着她坐下,手臂自然地伸到沙发靠背上,是一个半环绕的姿势。
“测试不顺利?”她问,声音不高,在安静的客厅里显得格外清晰。
曲松十把头靠在她肩上,闷闷地“嗯”了一声,把复盘会的情况和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
“……我以为我把逻辑都理顺了,没想到还是忽略了最重要的玩家体验。”
她的声音里带着挫败感。
路回终安静地听着,手指有一下没一下地卷着她散落在肩头的发丝。
“知道问题在哪里,就是进步的开始。”等她说完,路回终才开口,语气一如既往的平静,没有任何责备,“李琰说得对,动线设计,本质是引导,不是命令。”
她顿了顿,继续道:“你玩过《秘境寻踪》吗?”
她报出了一款几年前在国外小范围火爆过的ARG游戏名字。
曲松十摇摇头。
“它的成功,不在于谜题多难,而在于它完美利用了城市本身的‘叙事性’。”
路回终的声音像沉稳的溪流,缓缓道来,“它引导玩家穿过一条有着百年历史的小巷,线索就藏在某扇斑驳铁门的花纹里;它让玩家在某个特定的黄昏时分抵达广场,夕阳的位置本身就是解谜的关键。它让玩家感觉,自己不是在被游戏推着走,而是在探索一个本就存在于身边的、隐藏的故事。”
曲松十不知不觉坐直了身体,认真地听着。
路回终很少这样长篇大论地讲述具体案例,这显然是在为她打开一扇新的思考大门。
“你的三个打卡点,科技馆,观景台……它们本身有什么故事?它们之间的路径上,有没有可以被游戏‘借用’的独特风景或地标?能不能把‘赶路’变成‘探索’的一部分?”
路回终抛出一连串的问题,每一个都精准地指向曲松十方案的薄弱处。
“比如,”路回终拿起自己的平板,快速调出城市地图,放大到科技馆到观景台之间的区域,“这里,有一条废弃的旧铁轨,现在改造成了绿道,风景独特,人流量却不大。如果游戏的线索能引导玩家发现这条近路,并赋予这条绿道某种‘星际迁徙古道’的背景设定,那么‘赶路’本身就成了一次沉浸式的剧情体验。”
曲松十的眼睛猛地亮了起来!
对啊!她之前只想着怎么用技术手段把两个点连起来,却从来没想过,如何让连接这两个点的“过程”本身,也变得有趣,变得有价值!这才是ARG游戏的精髓!
“我明白了!姐姐!”她激动地抓住路回终的手臂,之前的沮丧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汹涌的灵感,“我可以重新设计线索,把现实路径上的特色地标融入解谜环节!让移动本身也成为游戏叙事的一部分!”
看着她瞬间焕发的神采,路回终眼底闪过一丝几不可查的笑意。
她喜欢看到她这种充满活力和思考的样子。
“嗯。”她淡淡应了一声,“思路对了。具体设计,是你擅长的领域。”
她没有再插手,只是提供了方向和灵感。
剩下的,需要曲松十自己去挖掘、去实现。
这一晚,曲松十书房里的灯又亮到很晚。
但这一次,她不再是愁眉苦脸地对代码,而是兴奋地在城市地图、历史资料和游戏设计文档之间切换,不断勾勒新的草图和逻辑链。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