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主任的话像一枚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办公室里激起了千层浪。
刹那间,空气仿佛凝固了。所有目光——惊愕的、同情的、幸灾乐祸的——齐刷刷聚焦在林浩身上。那一束束目光如有实质,压得他几乎喘不过气。还没等他反应过来,一摞摞如山高的政策文件、行业报告和公司资料已经被张姐和另一位同事搬到了他那狭小的工位上,瞬间将他淹没在纸堆之中。
下周一交稿。满打满算,只有四天时间。这不仅仅是一个任务,更是一个被所有人认定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赵坤端着泡着枸杞的保温杯,慢悠悠地晃过来,瞥了一眼那堆“小山”,嗤笑一声:“哟,能者多劳啊林博士。好好干,这可是露脸的好机会,哥几个就指望你啦!”语气中的酸味和毫不掩饰的幸灾乐祸,像针一样刺人。
张姐脸上写满了担忧,趁李主任回隔间的功夫,赶紧凑过来压低声音说:“小林,这明显是欺负新人啊!这活儿根本没法干!需要协调那么多部门,那些老油条谁理你一个见习生?这就是个天坑,完不成全是你的责任!”
林浩的心沉到了谷底。一股混合着愤怒、委屈和无力感的凉气从脚底直冲头顶。血液嗡的一声涌上脸颊,耳根阵阵发烫。他死死攥着拳头,指甲深深掐进掌心,用刺痛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抱怨没有用。拒绝?更不可能。一个见习生,有什么资格说“不”?
这是危机,赤裸裸的危机。但危机的尽头,或许也藏着唯一一丝转正甚至破局的机会!李主任最后那句“需要什么资料和数据,请各位同事配合一下”,虽然苍白,但至少是一柄尚方宝剑,尽管这宝剑是否锋利,全看他怎么用。
他深吸一口气,再缓缓吐出,眼中的慌乱迅速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破釜沉舟的坚定。
“谢谢张姐,我试试。”他的声音出乎意料地平静。
出乎所有人意料,林浩没有像其他新人那样慌慌张张地到处打电话求助,而是先花了整整两个小时,一动不动地坐在电脑前,仔细研读集团下发的通知要求,反复揣摩李主任模糊的指示。
他明白,必须首先彻底厘清报告的核心目标、框架结构和关键问题。思路不清方向不对,一切努力都是白费。
直到下午三点,在周围同事或明或暗的注视下,他终于开始行动。然而,他的举动让所有等着看笑话的人都摸不着头脑。
他没有急着打电话,而是先在电脑上建立了一个清晰的项目文件夹。接着,他的手指在键盘上开始飞舞。
数据收集,降维打击第一波:
他启动大学时自学Python编写的爬虫工具,迅速抓取了本市住建局、规划局、发改委等官网近三年所有与“老旧小区改造”相关的政策条文、实施细则和行业数据。海量信息被自动抓取、清洗,整理成结构清晰的Excel表格。这项原本需要数人耗时数日的工作,他在两小时内就完成了基础架构。
内部调研,降维打击第二波:
深知自己人微言轻,他巧妙利用线上问卷工具,设计了一份逻辑严密、选项专业的调查问卷,直指各部门在旧改项目中的实际痛点、资源协调难度和创新模式建议。
他将问卷链接发到公司大群,配文精心斟酌:“【紧急通知】奉李主任指示,为高效完成集团关于老旧小区改造新模式的紧急调研任务,现恳请各位领导、同事拨冗10分钟填写此问卷。您的真知灼见是报告成败的关键!万分感谢!”
——既点明“李主任指示”的紧急公务,又给足所有潜在受访者面子,将“配合你”巧妙转化为“贡献您的真知灼见”。数据通过后台自动回收分析,生成直观图表。
信息整合,降维打击第三波:
运用思维导图软件,他快速绘制出整个老旧小区改造业务所涉及的关联部门、外部单位、资金流程和政策节点的逻辑图。一张图下来,整个项目的复杂脉络和需要攻克的“山头”清晰可见。
高效沟通,精准出击:
根据思维导图,他列出一份详细清单:需要拜访的部门、具体联系人、所需数据或文件名称。随后,他通过内部通讯软件提前预约,开门见山:“X老师您好,综合办林浩。奉李主任指示撰写旧改报告,需要向您请教关于XX的数据/了解XX流程,您看今天下午三点方便吗?只需十分钟,感激不尽!”
语速快,逻辑清,背景和目标明确,让对方无法轻易用“没空”敷衍。即便被推脱,他也能立即转向下一个目标,效率极高。
白天,他像上紧发条的陀螺,奔波于各个部门之间,脸上挂着谦逊的微笑,眼神却锐利而坚定。晚上,当办公室空无一人,他泡上一碗最便宜的方便面,通宵达旦地分析数据,撰写报告。困了就在桌上小憩,饿了就啃面包。他的工位成了综合办公室里最后熄灭的灯,键盘敲击声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