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室里,宁院士的话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了层层波澜。
尽管有宁院士的亲口证实,但在座的各位院士、总师、专家教授们,脸上依旧写满了难以置信。这实在太挑战他们的认知底线了。
一个看起来高中模样的年轻人,竟然是WS-15和新型材料的设计师?
程总师深吸一口气,决定用最直接的方式验证。
他推了推眼镜,目光看向陈奕,问出了一个关于WS-15高压涡轮盘榫槽根部应力集中系数优化设计的核心问题,这涉及极其复杂的流体力学和结构力学计算。
陈奕几乎没有任何思考的停顿,流畅地回答:
“程总师,关于榫槽根部的局部应力峰值,我的设计采用了基于拓扑优化的变厚度盘体结构,并引入了非定常气动载荷下的概率疲劳寿命模型进行迭代。”
“其应力集中系数理论上应控制在1.8以下,关键在于第三级涡轮叶片榫头与盘槽的微动疲劳裕度设计,我采用了……”
他不仅给出了答案,更将设计思路、背后的理论模型、甚至优化迭代的考量都和盘托出。
其中提到的某些非线性振动抑制方法和概率损伤容限设计概念,隐隐超出了当前国内的普遍认知水平。
程总师愣住了,他身边的几位结构工程师也面面相觑,眼神中的怀疑迅速被震惊所取代。
另一位专攻燃烧室的女专家忍不住发问,是关于新型高温合金在极端热循环下的氧化膜粘附性问题,这是一个材料领域的顽固难题。
陈奕稍作思考,答道:
“‘新型材料的抗氧化性主要依赖于Re、Y等活性元素的添加,其在高温下优先选择性氧化,形成一层极薄但致密的(Re, Y)?O?复合氧化膜,这层膜与基体的热膨胀系数匹配性经过精确计算,并且通过控制冷却速率,在基体与氧化膜界面诱导产生了一层纳米尺度的富Al?O?过渡层,极大地增强了粘附性,理论模型预测其剥落临界温度应高于2150K……”
他口中的“纳米尺度过渡层”、“热膨胀系数匹配性精确计算”等术语和思路,让在场的材料学家们都听得入了神,有的甚至下意识地开始用手指在桌上模拟计算。
接下来,又有几位专家就气动设计、控制系统、叶片冷却效率等方面提出了相当刁钻专业的问题。
陈奕从容不迫,对答如流。
他不仅深刻理解自己提供的技术,更能阐释其背后的科学原理,甚至偶尔提及的某些前瞻性概念,让这些顶尖专家都感到眼前一亮,仿佛推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会议室内最初那种怀疑和紧张的气氛,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混合着极度震惊、巨大欣喜和些许自嘲的复杂情绪。
“了不得……真是了不得……”
一位头发花白的老院士喃喃自语,苦笑着摇头,
“我们这些老家伙,钻研了一辈子,没想到……后生可畏,后生可畏啊!”
程总师长长舒了一口气,脸上终于露出了释然和无比激动的笑容,他看着宁院士,感慨道:
“宁老,我信了!心服口服!哈哈哈,天佑我华夏!航空工业后继有人!这是真正的天才!”
质疑烟消云散,剩下的只有对知识和天才的尊重,以及一种看到国家未来希望的激动与兴奋。
气氛缓和后,陈奕立刻切入正题:
“各位老师,我们还是先解决材料当前的问题吧。我想立刻去实验室看看具体的数据和工艺流程记录。”
“好!”程总师亲自起身引路。
一行人簇拥着陈奕,来到了核心材料实验室。
材料实验室的王老早已接到消息,亲自在电脑前调出了所有的实验数据记录。
陈奕坐在电脑前,神情专注,快速浏览着屏幕上一行行密密麻麻的数据:
真空熔炼的功率曲线与真空度记录、惰性气体雾化制粉的各项参数、粉末的粒度分布检测报告、热等静压的温度-压力-时间曲线、后续热处理的每一步升温速率、保温时间和冷却方式……
他的眉头微微蹙起,鼠标滚轮飞速滑动。王老和几位材料专家站在他身后,屏息凝神,没有出声打扰。
看了将近一个小时,陈奕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疑惑:
“从数据记录上看,所有的加工工艺参数、热处理制度,都完全严格按照我提供的流程执行的,偏差都在允许范围内。理论上……不应该卡在2100K。”
他又调出了多次熔炼实验中,各种稀有元素的实际添加量和最终铸锭/粉末的成分分析报告。
数据显示,这些关键元素的添加比例控制得相当精确,都在配方要求的最佳配比区间内波动,没有明显偏差。
问题似乎陷入了僵局。明明每一步都做对了,为什么结果就是差一点?
陈奕身体向后靠了靠,手指无意识地轻轻敲击着桌面,陷入了沉思。
片刻后,他再次开口: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