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的生活也不全是学习。校园艺术节的成功让姜羡在年级里小有名气,偶尔会有同学来请教她关于大提琴或者学习方法的问题。她也乐于分享,这让她的人际关系变得更加融洽。
体育中考的备考也提上日程。每天的晨跑从自愿变成了必须,课间操变成了体能训练,体育课上更是针对中考项目进行强化练习。
得益于长期的锻炼和武术基础,姜羡的体能储备远超大多数同学,八百米跑、立定跳远、实心球等项目对她来说几乎毫无压力,反而成了紧张学习中的一种放松。
日子在忙碌中飞逝,秋去冬来。窗外的梧桐树叶落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枝桠指向灰白色的天空。教室里的暖气开得很足,混合着书本和咖啡的味道。
期末考试的竞争愈发激烈。姜羡稳定在了年级前五,和陈薇、以及另外两个重点班的学霸形成了第一梯队。她的目标已经悄然从“考上好高中”变成了“冲击中考状元”。
寒假到来,今年的寒假比往年短暂,但也更为珍贵。姜羡没有松懈,她制定了详细的计划:完成剩余的初三课程预习,系统梳理初中所有知识点,保持大提琴和绘画练习,同时——她再次翻开了奥数竞赛书。
全国初中数学联赛通常在初三下学期的三、四月份举行。这是初中阶段最高级别的数学竞赛,也是她弥补上次选拔遗憾,再次证明自己的舞台。
初三下学期开学,气氛陡然变得更加凝重。倒计时牌上的数字已经变成了两位数,各科都进入了最后一轮也是最残酷的复习阶段——“刷题海”和“模拟考”循环模式。
每周甚至每周两三次的全科模拟考成了家常便饭。成绩起起伏伏,心态的调整变得尤为重要。
姜羡也经历过某次数学考砸了心情低落的时候,但她很快就能在练习绘画或者一曲大提琴后调整过来。她深知,稳定的心态和健康的身体是冲刺阶段最重要的资本。
与此同时,全国初中数学联赛的报名开始了。姜羡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张老师找她谈了一次话,内容无非是权衡利弊,担心竞赛备考会影响中考最后的冲刺。
“老师,请您放心,”姜羡目光坚定,“我有信心协调好。竞赛训练对我来说,也是一种思维的拓展和放松,对中考也有益处。”
张老师看着她沉稳自信的样子,最终点了点头:“好吧,我相信你有这个能力。但切记,不要本末倒置。”
于是,姜羡的时间表被进一步精确到分钟。她压缩了一部分午休和课间休息时间,用于钻研奥数难题。
学习空间的五倍时间流速发挥了巨大作用,她将奥数备考主要放在空间内进行,由殊进行高强度针对性训练,现实时间则全力保障中考复习。
陈薇也报名了联赛,两人再次成为并肩作战的伙伴。她们分享资料,讨论难题,互相考较,在枯燥的刷题生活中,找到了一份属于智者的乐趣。
三月中旬,全国初中数学联赛如期而至。考场设在市一中。再次走进竞赛考场,姜羡的心境已然不同。少了些紧张和忐忑,多了份平静和自信。
试卷发下,题型和难度都在预料之中,甚至有些题目的思路与暑期训练营和周教授特训营的风格一脉相承。
姜羡沉着应对,思路清晰,计算精准。尤其是最后一道组合证明题,她运用了之前的将数学与音乐节奏型类比的新颖思路,完美地给出了证明。
走出考场,阳光正好。她长舒一口气,无论结果如何,她已全力以赴。
“最后那道题,你的解法很特别。”楚星河的声音从身后传来。他这次也代表学校参赛了。 “谢谢,一点突发奇想。”姜羡微微一笑。 “很棒的奇想。”楚星河难得地多说了几个字,然后点了点头,先行离开了。
联赛成绩在四月初公布。姜羡一举夺得全国一等奖!并且是以全省第三名的高分入选!陈薇这次也获得了一等奖,排名稍后一些。
消息传来,整个市二中都轰动了。这是学校近几年在初中联赛中取得的最好成绩!
张老师高兴得合不拢嘴,连一向严肃的校长都在升旗仪式上点名表扬了姜羡和陈薇。这意味着,她们不仅在中考录取中会获得极大的优势,也为自己通往更高层次的数学殿堂铺平了道路。
【叮!支线任务“全国数学联赛”完成!奖励:高级思维模拟训练模块(可模拟各类复杂问题情境),精神力恢复速度+10%。】系统的提示音带来了丰厚的奖励。
成功的喜悦没有让姜羡冲昏头脑。她知道,更大的挑战——中考——就在眼前。竞赛的荣誉已成过去,她立刻将全部精力重新投入到中考的最后冲刺中。
有了竞赛成功的激励,她的信心更足,思维也更加活跃。那些攻克难题的坚韧和巧妙思路,被她迁移到了中考各科的复习中,解题更加得心应手。
最后的几十天,是在无数张试卷、无数次默写、无数次模拟考试中度过的。空气仿佛都凝固着焦虑和期待。班里感冒请假的人多了,黑眼圈成了普遍标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