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后的虚弱感如同潮水般退去,姜羡的学习状态迅速回归,甚至因为那几天的“沉淀”而多了一份沉静的韧劲。
在学习空间的帮助下,她不再像刚重生时那样需要时刻绷紧神经追赶,基础知识的稳固让她在课堂上多了一份从容。
这种变化,如同投入池塘的石子,在初二(3)班的日常中,悄然荡开了一圈圈涟漪。
最明显的改变,来自于她的同桌和前桌——陈薇和李艺。
图书馆的固定学习时间,氛围依旧专注,但分工悄然变化。
以前,姜羡是绝对的“被辅导者”,陈薇负责答疑解惑,李艺负责活跃气氛兼文科支援。
现在,当李艺抓耳挠腮地面对一道复杂的电路分析题时,她会习惯性地先把练习册推到姜羡面前。
“羡羡,救命!这道题我怎么都绕不明白,电流到底怎么走的?”李艺苦着脸,指着题目中一个复杂的并联电阻组合。
姜羡放下手中的英语词汇本,接过练习册。她并没有立刻讲解,而是拿起笔,在草稿纸上清晰地画出电路图,将各个电阻和电流方向标好。
“你看这里,”她的笔尖点在关键节点,“总电流从这里分流,根据并联电阻的规律,流经R1和R2的电流比是它们电阻的反比……”
她的讲解思路清晰,没有陈薇那种高屋建瓴的理论推导,却更侧重于解题步骤的拆解和关键点的形象化比喻(“就像水流遇到分叉口,阻力小的通道流过去的水就多”),这让基础相对薄弱的李艺更容易理解。
“哦!原来是这样!我光盯着公式了,没把图在脑子里画清楚!”李艺恍然大悟,兴奋地拍了下桌子,引来管理员警告的眼神,她立刻缩了缩脖子,不好意思地吐了吐舌头。
陈薇在一旁看着,镜片后的眼睛带着赞许的笑意。她偶尔会补充一两个更严谨的物理原理,但更多时候,她乐于看到姜羡用自己的方式帮助李艺。
“羡羡现在讲题很有条理,抓重点也准。”她私下对李艺说。
这种互助是双向的。当姜羡遇到一篇晦涩的文言文阅读理解时,她会主动请教陈薇对某个词义或典故的理解。
陈薇总能引经据典,给出清晰的解释,让姜羡豁然开朗。
而李艺在历史事件时间线的记忆上颇有心得,她自创的“顺口溜记忆法”也常常让姜羡和陈薇忍俊不禁又印象深刻。
改变的不止于这个小圈子。
英语课上,周老师踩着细高跟鞋走进教室,手里拿着一沓试卷。教室里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追随着那叠白纸。
上周的随堂测试,周老师推了推眼镜,整体表现比上次有进步。她开始分发试卷,声音在安静的教室里格外清晰。
姜羡接过自己的试卷,鲜红的分映入眼帘。她轻轻舒了口气,目光扫过错题——一道词义猜测题因为粗心选错,还有一道主旨题理解稍有偏差。她立刻拿出红笔,在错题旁写下正确的解析思路,并翻到文章对应位置,用荧光笔标出关键句。
同学们先收好试卷,周老师拍了拍手,下节课我们详细讲解,这节课先讲这类阅读题的解题技巧...
下课铃响后,姜羡正埋头订正错题,一个轻柔的声音从身侧传来:姜羡...能借我看看你的卷子吗?
她抬头,看见林小雨站在旁边,这个平时安静的女生正捏着自己满是红圈的试卷,指节微微发白。
当然可以。姜羡把自己的试卷递过去,不过我也有两道题做错了。
林小雨接过试卷,眼睛一亮:98分还这么谦虚啊!她指着自己卷子上那道被圈得密密麻麻的主旨题,这道题我完全理解反了,能给我讲讲你的思路吗?
姜羡挪了挪椅子让她坐下,她的指尖轻轻点在文章结尾,其实文章最后一段才是关键。作者提到环保不能只靠政策,更需要每个人的参与——这才是主旨。她在林小雨的卷子上轻轻点了一下,你可能是被中间的例子带偏了。
原来如此!林小雨恍然大悟,我被中间那些案例带偏了...
两人的讨论渐渐吸引了周围的同学。前排的陈薇转过身,晃了晃自己95分的试卷:我那道词义题也错了,姜羡你帮我看看...
姜羡没有推辞,接过她们的卷子,仔细对比选项和文章结构,耐心解释道:“主旨题不能只看某一段,得看全文的走向。这篇文章开头提出环保问题,中间分析企业责任,最后呼吁政策调整,所以重点不是单纯批评企业,而是讨论多方合作的可能性。C选项最全面。”
几个女生听完,纷纷点头:“原来如此!我之前完全跑偏了!”
教室另一头,王浩盯着自己75分的试卷,脸色阴沉。他捅了捅同桌于临:看那边,真会装模作样。
于临看了眼被围在中间的姜羡,犹豫道:但她确实进步很大...于临学习也是比较中等的,说不上特别差,但是也比原来的姜羡好上一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