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月的光阴,被姜羡严谨地分割成块,每一块都填满了内容。生活忙碌得如同旋转的陀螺,却前所未有地充实,让她几乎能触摸到自身一寸寸拔节生长的力量。
每日完成学校作业后,进入学习空间便成了雷打不动的仪式。1:2的时间流速是她独享的奢侈,赋予她双倍的学时。她将重心狠狠砸在初一遗落的数学(特别是孱弱的代数根基)和英语(语法与贫瘠的词汇)上。
光屏闪烁,课程模块精准罗列。她点开“初一数学”。殊的身影再度浮现,身旁是清晰的结构投影,这次的主题是一元一次方程。
“移项,”殊的声音沉稳如磐石,“如同在等式的天平两端增减砝码,目标是将未知数与常数分离。”投影上,方程两边的数字仿佛被赋予生命,随着移项指令,轻盈地跃至另一边,符号自动变更。抽象的规则瞬间化作可视的直觉。
姜羡在虚拟试卷上演练,学霸之笔的被动效果悄然发动,让她更容易捕捉“等式平衡”的核心逻辑,书写也流畅稳定。当一道复杂的应用题最终被她解开,豁然开朗的成就感汹涌而来,几乎淹没了时间流逝的感知。
英语则完全是荧的领域。场景从咖啡馆切换至虚拟校园。荧化身和蔼的外教,引导她在模拟的“校园开放日”里,与虚拟的“国际交换生”展开对话。
从介绍班级老师,到谈论兴趣爱好,话题梯度攀升。荧会及时纠正她的发音和语法,反复锤炼核心句型和生词。沉浸式的体验,将枯燥背诵彻底转化为一场有趣的闯关游戏。
偶尔穿插的语文、物理、化学、历史、地理课程,则由各具风骨的虚拟导师引领——沉静的‘玉’、严谨的‘梧’、敏锐的‘桦’、渊博的‘黎’、灵动活泼的‘蒂’。
在玉的引导下,课文不再是扁平的文字,而是演化为真实场景,让她得以窥见字里行间跃动的情思与创作时的幽微心境。
梧与桦则将空间化为精巧的实验室,复杂的物理定律与奇妙的化学反应,在她亲手操作与观察中豁然开朗。
最令人震撼的莫过于黎的课堂。时空仿佛被折叠,她得以跨越千年烟云,亲临那些推动文明进程的历史现场,目睹波澜壮阔的瞬间在眼前重现。
而蒂,这位灵动的导师,则将星辰宇宙、山河湖海纳入掌中。壮阔的星球图景在她指尖流转,大陆的轮廓、洋流的轨迹、季风的路径,乃至山川的隆起与气候带的更迭,都如恢弘画卷徐徐展开,让她清晰感知脚下这颗蓝色星球的脉搏与律动。
有了学习空间的“预演”与课后巩固,真实的课堂不再是煎熬。数学课上,张老师讲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时,姜羡能迅速衔接思路,甚至在提问前便预见关键步骤。虽不再贸然抢答,但眼中的茫然早已被专注与理解取代。
物理课上,老刘剖析牛顿第二定律(F=ma)的应用题。姜羡脑中立刻浮现出学习空间里梧所做的动态受力分析,再结合老刘接地气的比喻(“这力啊,就像你推李艺,李艺质量大就难推动,质量小就容易飞……”),理解得格外透彻。
她甚至主动举手,清晰解答了一道关于斜面推箱的推力问题,思路准确,让老刘笑得眯起了眼,也赢得了同学更多认可的目光。
英语课更成了她的“实践场”。周老师讲解现在完成时,姜羡立刻对应起荧在虚拟场景中强调的“have/has + done”结构及“since/for”用法。
当周老师要求造句时,她鼓起勇气,用略带紧张却足够流利的语调说出:“I have finished my math homework since half an hour ago.”(我半个小时前就做完数学作业了)。
语法虽非完美(since后接时间点更佳),但敢于开口且基本达意,已让周老师严肃的脸上掠过一丝微不可察的赞许。
系统不定时的播报,冷静地印证着她的蜕变:
【数学老师满意度+5%,当前满意度65%】
【物理老师满意度+5%,当前满意度70%,好感度+5,好感度40。】
其余各科老师的满意度,也稳步攀升至60%的基准线。
尽管学习重心落在基础课程,礼仪课她却未曾松懈。每日雷打不动在学习空间耗费一小时(现实时间半小时)。岚的身姿与教诲,如烙印深深刻入她的意识。从最初刻意追求夸张的优雅,到如今将仪态习惯无声融入日常。
行走时,下意识便目视前方,肩背舒展,步伐间褪去莽撞,多了份沉稳。
落座时,不再慵懒瘫靠,而是背脊自然挺直,双膝并拢。从最初的僵硬疲累,到如今习惯成自然,反而觉得精神更易集中,呼吸也更为顺畅。陈薇曾私下好奇地问:“羡羡,你最近……感觉好像有点不一样了,说不上来,就是气质好了很多。”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