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朔四年的冬天,在一场悄无声息的初雪中,凛冽而至。
十月刚过,北风便卷着细碎的雪沫,扑打着太极宫的朱红宫墙,一夜之间,层叠的殿宇银装素裹,太液池面凝结成一块巨大的琉璃,反射着惨淡的日光。
寒气刺骨,连宫中日夜不熄的地龙,似乎也难以完全驱散那无孔不入的阴冷。
然而,比这自然界的严寒更令人心生警惕的,是朝堂之上在经历秋日相对平稳后,于这岁末寒冬之际,悄然泛起的新一轮涟漪。
这场风波的引子,看似微不足道——关于冬至祭天大典中,陪祭官员的班次序列问题。
然而,在这序列先后背后,却牵扯着新一轮权力洗牌后,各方势力对于自身地位的敏感认知与角逐。
立政殿内,暖融如春,炭盆中的银骨炭偶尔发出轻微的噼啪声。
伍元照身着一袭沉香色绣金缠枝梅的夹棉宫装,外罩一件玄狐锋毛的杏色缎面出锋比甲,发髻绾得一丝不苟,簪着赤金点翠凤钗,正坐于临窗的暖炕上,手中拿着一卷《女论语》,目光却并未完全落在书页上,而是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审慎,听着崔嬷嬷低声禀报近日宫中听闻的一些闲言碎语。
四公主礼萱(永嘉公主)已近半岁,穿着大红锦缎棉袄,像个小玉团子,在厚毯上努力尝试翻身,咿呀作声;两岁的八皇子礼旦活泼好动,追着一只内侍特制的小皮球,咯咯直笑;十二岁的太子礼弘在书案前温书,神态沉稳;十岁的潞王礼贤和八岁的七皇子礼显则在偏殿由师傅指导功课。
殿内看似安宁和谐,但伍元照眉宇间那抹挥之不去的凝思,透露了她对朝局风向的敏锐感知。
【系统提示:时序进入龙朔四年冬月(初冬,大雪)。
环境状态:严寒,大雪封路,宫内温暖但氛围隐性紧张。
帝国氛围:岁末考核、祭祀典礼临近,人事安排敏感期,新旧势力围绕礼仪规制展开象征性较量。
宿主身心状态:高度警觉(政治嗅觉敏锐),隐性压力累积(关注朝局对家庭潜在影响),身体健康。
皇子公主状态:良好,但需防范冬日疾病。
家庭和谐度:高位运行但需警惕外部环境扰动。
外部环境监测:朝堂——冬至祭天陪祭序列引发争议,折射新贵(李义府、许敬宗系)与传统门阀残余及部分中间派官员微妙博弈;边境——冬季休战期,相对平静;经济——岁入统计,漕运冬歇;潜在风险:礼仪之争扩大化,影响年终安定团结。
新任务“岁寒松柏”发布:协助目标人物洞察局势本质,防范小题大做,维持朝堂表面和谐,确保皇室内部稳定,平安度过年关。】
第一节:暖阁夜话,帝心初虑
这日晚间,雪下得正紧,礼治踏雪来到立政殿,肩头落着雪花,眉宇间带着一丝疲惫与厌烦。
他挥退左右,在伍元照身旁坐下,接过她递上的热茶,饮了一口,长长舒了口气。
“元照,”他揉着额角,声音带着倦意,“今日廷议,为了冬至祭典那几个陪祭的位次,李义府和崔仁师等人又争执不休。无非是些虚礼,竟也值得在朕面前争得面红耳赤!真是无聊透顶!”
伍元照心中了然,这“虚礼”之争,实则是各方势力对自身在权力格局中位置的又一次试探和宣示。
她缓声道:“陛下息怒。祭祀乃国之大典,礼仪序位,关乎体统,众人看重,亦是常情。然则,的确不应因此等细枝末节,耽误朝廷正事。”
礼治冷哼一声:“什么体统!不过是借题发挥,试探朕的心意罢了!李义府近来是愈发……罢了,不提他。”
他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显是不愿在伍元照面前多谈臣子是非,但烦躁之情溢于言表。
伍元照知他心烦,便不再深问,转而温言道:“陛下乃天下之主,乾坤独断。祭祀序位,陛下可依据礼制典章,参酌各位臣工品阶、功勋,钦定即可。既合礼法,亦显天威。些许争议,不必过于挂怀,以免徒增烦恼,伤及龙体。”
她的建议,既维护了礼法的严肃性,又强调了皇帝的最终裁决权,意在平息无谓的争论。
礼治听罢,神色稍霁,握住她的手:“还是元照明白朕。有时朕真觉得,与这些臣工周旋,比处理万千政务更耗心神。也只有在你这儿,能得片刻清净。” 他将头轻轻靠在她肩头,闭目养神。
伍元照轻轻为他按揉着太阳穴,柔声道:“陛下辛苦了。臣妾别无所长,只能在这深宫之中,为陛下打理好内务,照看好孩子们,让陛下无后顾之忧。”
殿外风雪呼啸,殿内却因这短暂的温情相依而显得格外宁静。
【系统提示:成功进行情绪疏导与低强度政治建议“礼仪风波降温”。
有效缓解目标人物烦躁情绪,维护其决策权威。
获得“红袖添香”积分奖励100点!朝堂小型争议可控性提升。】
第二节:雪中赏梅,稚子解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