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提示:后宫格局进入动态平衡期。萧淑妃协理宫务权限初步稳固,开始运用权柄。皇后呈“静养”态势,动向需密切关注。皇帝对宿主“识大体、顾大局”印象持续加深,好感度稳步提升(+2)。隐性声望(清流/中立派)缓慢积累。当前恶意环境指数微升至67%(主要源于萧淑妃势力活跃度增加)。核心任务:在权力再分配初期,坚持“和光同尘”策略,避免成为焦点,同时暗中观察各方破绽,巩固自身基本盘(圣心、皇子、可信人手)。重点提醒:警惕萧淑妃借宫务之便进行的日常性试探与打压。隐性任务:暂停主动探查宫女溺毙案,但保持对长春宫及相关人等的被动信息接收与归档。】
永徽四年,正月里的寒意未尽,宫墙角落的残雪尚未完全消融,但后宫的氛围已因权力的微妙转移而悄然改变。萧淑妃重获协理宫务之权,虽非全部,却如同给原本沉寂的湖面投入了一颗不断扩散影响力的石子。长春宫的门庭明显热闹起来,每日前往请示、汇报工作的低阶女官、内监络绎不绝。萧淑妃似乎很享受这种大权在握的感觉,行事较之被降位前,甚至更添了几分“雷厉风行”的架势。
伍元照冷眼旁观,愈发谨守“和光同尘”之要义。她每日作息规律,除了必要的晨昏定省(皇后以静养为由,已减为每隔三日一次),多数时间便留在缀锦宫中,或亲自照料、陪伴年幼的皇五子礼弘,或翻阅书卷,或打理宫务——仅限于她缀锦宫一亩三分地内的事务,对外界纷扰,似乎充耳不闻。她深知,在此刻,任何不必要的举动都可能被放大解读,尤其是来自那位重新得势、正急于立威的萧淑妃。
正月二十 凤仪宫请安
时隔多日,妃嫔齐聚凤仪宫。王皇后端坐上位,气色看起来确实比年节时略显清减,但仪态依旧完美无瑕,言谈间透着中宫特有的雍容与距离感。她对萧淑妃协理宫务之事,表现得十分“大度”,甚至当众赞许了萧淑妃处理几件小事“颇为妥当”。
萧淑妃今日穿着一身绛紫色绣金盏菊宫装,华美而不失威仪,闻言,笑吟吟地起身:“皇后娘娘过奖了。臣妾才疏学浅,不过是依仗旧例,谨遵娘娘往日教诲,勉力为之,生怕有负陛下和娘娘信任。”她话锋一转,目光似不经意扫过在场妃嫔,“如今既蒙陛下与娘娘信重,协理部分宫务,少不得要更严格些要求底下人,也望各位妹妹们能体谅,严守宫规,同心协力,方不辜负陛下与娘娘创造这清明祥和之境。”
这话看似冠冕堂皇,实则暗含敲打,尤其那句“更严格些要求底下人”,让几位位份较低、平日或许有些疏漏的妃嫔不禁微微色变。
伍元照垂眸静坐,如同入定老僧,仿佛萧淑妃的话与她毫无干系。她今日穿着依旧素雅,月白底色绣着淡绿缠枝莲的宫装,衬得她气质越发沉静。
然而,萧淑妃并未打算轻易放过她。目光在她身上停留片刻,笑道:“要说宫规严谨、堪为表率,还得是伍昭仪。瞧瞧伍昭仪这通身的气派,真是越来越有‘贤德’风范了。五皇子如今虽还年幼,但昭仪妹妹将孩子教养得如此乖巧,也是功劳。妹妹若有闲暇,不妨也多留心些宫务?毕竟,能为皇后娘娘分忧,也是我等妃嫔的福分。” 她刻意避开了“协理”这个有明确权限的词,用了更模糊的“留心”,但试探之意不变。
伍元照心中雪亮,立刻起身,姿态恭谨万分,声音柔和却清晰:“淑妃娘娘谬赞,臣妾愧不敢当。臣妾资质愚钝,能照料好年幼的五皇子,打理好缀锦宫一应事务,已是竭尽全力,实无余力也无才德过问更大的宫务。皇后娘娘母仪天下,淑妃娘娘您经验丰富,有您二位操持,六宫定然井井有条。臣妾唯愿恪守本分,不给娘娘们添乱,便是最大的心安了。”她将姿态放到最低,明确拒绝,并将功劳与责任完全推回给皇后和萧淑妃。
王皇后闻言,眼底闪过一丝几不可察的满意,缓缓开口:“伍昭仪过谦了。照顾好皇子,尤其是年幼的皇子,确是辛苦,亦是重中之重。你有此心,本宫便知足了。”算是为此事定了调子。
萧淑妃碰了个软钉子,脸上笑容不变,眼底却冷了几分,呵呵一笑:“妹妹倒是谦虚。也罢,既然如此,本宫也就不强人所难了。”她转而与其他妃嫔说起宫务琐事,不再看伍元照。
这次请安,伍元照再次成功规避了萧淑妃的试探,但也让她更加明确,萧淑妃已将视作需要重点“关照”的对象。日后类似的明枪暗箭,只怕只会多,不会少。
【系统提示:成功规避萧淑妃“留心宫务”提议陷阱。维持了“不争不抢、安守本分”人设。皇后对宿主知情识趣的表现满意度微升。萧淑妃敌意+1。政治智慧+1。】
正月下旬至二月初 暗流下的日常
随着萧淑妃逐渐熟悉并掌控部分宫务,一些微妙的变化开始在日常中显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