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队长正准备招呼大家出发,看到温云清没上去,愣了一下,倒也没生气,反而和气地问道:“小温同志,你怎么不上去啊?快上车吧,天快黑了。”
温云清目光平静地看向李队长:“李队长,我走一走吧。”
“走?”李队长看着眼前这个才十四岁、白白净净的少年,眉头下意识地皱了起来,感觉有点头疼,“这还有好几里路呢,都是坑坑洼洼的土道,可不近!还是上车吧,省点力气。”
温云清反问:“你们走得,我怎么走不得?”
温云清可不是胡闹,他以前作为个新时代优秀青年身体素质杠杠的,而现在,他可以感觉他的身体更强,可不得试试看嘛。
这话一出,旁边几个等着出发的老乡,尤其是那两个年轻后生——栓子和石头,都忍不住噗嗤一声乐了,笑得格外开心。
“哈哈,小温同志,俺们可是整天跟土坷垃摔跤的,皮糙肉厚惯了!”栓子笑得露出一口白牙。
“就是,你这城里娃娃,细皮嫩肉的,哪能跟俺们比脚力?”石头也笑着附和。
李队长也是哭笑不得,刚要再劝。
温云清却已经开口,给出了一个更“合理”的解释:“李队长,我还是走吧。我容易晕车,这拖拉机颠颠簸簸的,坐久了不舒服。走路反而更自在。”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那辆依然有些颤巍巍的拖拉机,补充道,“再说了,少载我一人,这‘铁牛’还能轻松些不是?省得它半路再闹脾气。”
这个理由合情合理。
李队长看着少年的眼睛,那里面没有丝毫勉强或逞强,反而是一种坚持。
“行!”李队长不再坚持,大手一挥,“那你就跟我们走吧!栓子,石头,你们照看着点小温同志!”
“好嘞!队长放心!”栓子和石头响亮地应道。
温云清脸上露出一个真挚而轻松的笑容,他转头看向已经坐在车斗里的陈梅和赵大钢。陈梅脸上带着担忧,用她那带着明显南省腔调、语速偏慢、有些字发音略显绵软的普通话问:“云清啊,你行不行哦?要不我也下来陪你走?”
温云清朝着她微微地、但清晰地摇了摇头,眼神温和而坚定:“不用,陈姐,你坐着就好,我没事。”他又看向赵大钢。
赵大钢也探着头,关心道:“小孩,真额冇问题啊?格路蛮难走额!”
温云清同样对他摇摇头,示意安心。他是真能走,如履平地,可他们不一样。
拖拉机重新启动,载着行李和大部分知青,在颠簸中缓缓前行。温云清则迈开脚步,轻松自如地跟在李队长身边,与栓子、石头并肩而行。
起初,栓子和石头还存着点看“城里娃出洋相”的心思,故意走得快了些。
可他们很快发现,无论他们步伐是快是慢,温云清总能不疾不徐、恰到好处地跟在旁边。
脚下的坑洼、松软的泥土、硌脚的碎石,对他似乎毫无影响,步履轻盈得不可思议。
走了快两里地,连李队长都觉得小腿有些发酸,额角微微见汗。栓子和石头更是气息变粗,敞开了衣领散热,额头冒出了细密的汗珠。暮秋傍晚的风带着凉意吹来,他们都下意识紧了紧衣服。
可温云清呢?他的呼吸自始至终平稳悠长,仿佛刚刚起步。额头上不见一丝汗迹,脸颊在微凉的晚风中依旧保持着温润的色泽,衣领扣得整整齐齐,仿佛感受不到丝毫的疲惫和温差变化。
一路走着,栓子和石头彻底被温云清折服了,这小孩可神。
“温同志,你城里人咋这么能走?”石头用浓重的大东口音问。
“温同志,你练过功夫不?”栓子也好奇。
温云清的回答简短谦和,“一点点。”
赵大钢在车上远远看着温云清轻松的背影和与老乡谈笑的样子,忍不住用家乡话嘀咕了一句:“格个小温,结棍嘞!”
陈梅也一直关注着温云清,看他确实步履轻松,毫无疲态,才放下心来,小声对旁边的女伴说,带着南省特有的软糯语调:“你看他,走得几轻松哦,像冇事一样,身体真是好。”还有点自豪。
终于,在暮色四合之际,大咯了村到了。
拖拉机停在村口。栓子和石头自告奋勇,声音洪亮:“李队长!俺们带温同志、赵同志他们几个新来的去知青点安顿!保证完成任务!”
李队长看着天色,点点头,目光在温云清身上停留了片刻,那眼神很是赞赏,最终只化作一句格外郑重的:“行!交给你俩了!温同志,好好歇歇,明天一早到大队部报到!”
栓子和石头热情地招呼着温云清、陈梅、赵大钢和其他几个新知青:“同志们,跟俺们走!知青点不远,就在村东头!”
一行人跟着两个年轻后生,踩着越发浓重的暮色,沿着村中狭窄的土路前行。空气中弥漫着柴火烟、牲口棚和凉丝丝的泥土气息。
低矮的土坯农舍散落在路边,窗洞里透出昏黄的油灯光,偶尔传来几声犬吠和模糊的人语。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