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和元年的春风吹绿了大靖的千山万水,也带来了新朝新气象。萧景宸的登基,并非简单的权力交接,更像是一股清新而富有活力的泉水,注入了这片已然繁荣鼎盛的土地,使其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
新帝萧景宸,这位在父母言传身教与盛世沃土中成长起来的年轻君主,深谙“民为邦本”之理。他延续了父母萧玦与凌薇制定的各项利国利民之国策,但并非墨守成规,而是在此基础上,以年轻人的锐气与开阔视野,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优化与深化。
农业乃立国之基。萧景宸深知父母当年推广高产作物与改良农具的艰辛与远见,他并未满足于此。在登基后的第一次大朝会上,他便颁布了《劝农令》,进一步减免了部分受灾州县及边远地区的赋税,鼓励百姓开垦生荒,并规定新垦荒地五年内不征赋。同时,他命工部将凌薇当年绘制的曲辕犁、龙骨水车等图纸进行再优化,使其更适应不同地域的地形与耕作习惯,并下令各州县仿制,以成本价或租赁形式提供给贫困农户。这些举措,犹如给本就兴旺的农耕之火再添干柴,民间垦荒热情空前高涨,粮食产量预计将再创新高。
商业与贸易,是活跃经济的血脉。萧景宸大力推动其父在位时已初见成效的海运事业。他进一步完善了“市舶司”的职能,不仅管理贸易,更设立了“船舶营造司”,汲取凌薇带来的某些现代船舶设计理念(以符合当代工艺水平的方式呈现),鼓励打造更适合远航、载重量更大的海船。他亲自接见有实力的海商,给予政策扶持,组建规模更大的皇家贸易船队,探索更远的航路。一时间,东南沿海各大港口千帆竞发,舳舻相接,不仅带来了异域的珍宝香料,也将大靖的丝绸、瓷器、茶叶远销重洋之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国库收入因此大增,市井间货殖繁盛,百姓生活所需之物更为丰富多样。
在文教方面,萧景宸的举措更是体现了其超越时代的眼光。他深知母亲凌薇建立医疗体系、推广普及教育所带来的深远影响。他下令在各府、州、县增建官学,并提高塾师待遇,吸引更多有才学之士投身教育。更引人瞩目的是,他颁布谕旨,允许各地官学在满足男子入学之余,可酌情招收女子旁听,学习医术、算学、女红、律法常识等实用技能。此谕一出,虽在部分守旧士大夫中引起些许波澜,但有着太后凌薇这位传奇女性珠玉在前,反对之声并未形成气候。而这背后,正是萧景宸对母亲理念的深刻理解与继承,他希望天下女子亦能有所学,有所为,即便不能个个如母后般光芒万丈,至少也能明理自立,惠及家庭与社会。京城中,已开始有开明之家送女儿入学旁听,虽人数尚少,却已是划时代的进步。
尤为难得的是,这位年轻的新帝,虽已身居九五之尊,日理万机,却始终保持着对父母的深厚孝心与绝对信任。他并未因手握至高权柄而志得意满,亦未因远离父母而稍有疏离。每隔旬日,必有数封由他亲笔书写,盖有皇帝私人小玺的厚实信函,由专门的快马信使,跨越千山万水,送往青竹村那处宁静的院落。
这些信,远不止是例行公事的政务简报。其中会详细阐述他近期处理的重要朝务,如西南土司争端的最终和解方案,他是如何刚柔并济,既安抚了心怀怨望的旧族头人,又成功引入了新的农耕技术与作物种子,使其族民真正受益,从而心悦诚服;又如漕运新策推行后,各段粮运的实际效率数据与百姓反馈;还有他对某些新兴事务的考量,譬如是否应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大型水利设施的修建与维护等。他会在信中提出自己的困惑与难以决断之处,谦逊地向父母请教看法,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父母智慧的信赖。
而更多的,则是充满温情的家书。他会告诉父母,妹妹瑶儿在太医署又有了什么新发现,她主持修订的《本草新编》进展到了哪一步,遇到了哪些难题,又是如何废寝忘食地查阅典籍、验证药性;会提到弟弟恒儿督建黄河河堤的近况,工程遇到了怎样的技术难关,恒儿是如何与工匠们同吃同住、绞尽脑汁想出解决方案的,信中甚至还会附上恒儿亲手绘制的简易工程图;他也会絮叨自己的生活琐事,比如御膳房新来的江南厨子做的点心很合口味,又或是深夜批阅奏折时,看到某地百姓安居乐业的报告,心中涌起的欣慰与责任感。
这一日,青竹村小院的石桌上,再次摊开了这样一封厚厚的家书。院中老槐树的枝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投下细碎的光影。
凌薇戴着萧玦用青竹亲手为她打磨的眼镜,仔细阅读着信上的每一行字。看到儿子处理西南土司争端那老练圆融的手腕,她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对坐在对面悠闲品茶的萧玦道:“宸儿此举,颇得中庸精髓,既保全了对方颜面,又切实带去了好处,比我们当年一味强势压制,似乎更显高明。看来,这江山交给他,是再正确不过的选择。”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