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之夜,青竹村社前的空地上,篝火燃得极旺,粗壮的松木在火焰中噼啪作响,升腾起的火星如同逆流的红色星河,短暂地照亮了墨蓝色的夜空,与漫天闪烁的寒星交相辉映。火光跳跃,映红了每一张洋溢着喜悦与满足的脸庞。空气中弥漫着烤肉的焦香、米酒的醇厚、以及各种家常菜肴混合而成的、令人食指大动的丰盛气息。长长的条案拼凑在一起,上面摆满了各家各户精心准备的拿手好菜,虽无山珍海味,却胜在量足味美,充满了乡土的热情与实在。这是青竹村有史以来最盛大、也最富足的一次新年聚餐,几乎全村的人都聚集于此,共享这来之不易的丰收与团圆。
凌薇和萧玦自然被奉为上宾,与里正、村中几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同坐主桌。萧玦褪去了旅途的风尘,换上了一身较为舒适的深蓝色常服,虽依旧神色冷峻,气场迫人,但在凌薇身侧,他周身那生人勿近的凛冽气息明显缓和了许多。他偶尔与里正低声交谈几句,询问村中情况,言辞简洁却切中要害,并无半分王爷架子,让原本因他在场而有些拘谨的村民们,也逐渐放松下来,感受到了他平静外表下的那份尊重。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气氛愈加热烈。几碗村酿的米酒下肚,人们的话匣子也彻底打开了。一位曾读过几年私塾、村中公认最有学问的赵老先生,捋着花白的胡须,满面红光地提议道:“如此良辰美景,岂可无雅事助兴?不若我们行个酒令,或是对对子,以增酒趣,诸位以为如何?”
众人闻言,纷纷叫好附和。然而,真正轮到行令对句时,场面却难免有些冷清。大多数村民终日与土地打交道,于此道并不擅长,勉强对上几句,也是俗谚俚语,难登大雅之堂,几个年轻人憋得脸红脖子粗,也凑不出工整的对仗,气氛一时显得有些尴尬和凝滞。
就在这时,凌薇放下手中的竹筷,用温热的布巾轻轻擦了擦嘴角,唇角含着一抹从容的浅笑,站起身道:“赵老先生提议甚好。只是这行酒令、对对子,规矩繁复,难免让不少乡亲束手。今日既是全村同乐,不若我们换个更简单有趣的法子。由我出几个谜语,或是说些有趣的物事典故、生活常识,大家一同猜解、探讨,无论老少,皆可参与,猜中者有奖,如何?”
她声音清越温和,如同山涧清泉,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也将那点尴尬气氛冲刷得一干二净。萧玦侧目看她,冷峻的眉眼在篝火的映照下柔和了许多,眼中带着毫不掩饰的纵容与一丝隐晦的期待。他深知她的不凡,也乐得见她在这片土地上绽放独一无二的光芒。
凌薇首先出了一个应景又简单的字谜:“‘一边绿,一边红,一边喜雨一边喜风’——打一字。”
她话音刚落,便有一个虎头虎脑的半大小子,嘴里还塞着肉,含糊不清地高喊:“是‘秋’!禾苗绿,火红,秋天喜欢下雨又刮风!”他虽然解释得稚嫩,却精准地说出了谜底。
“猜对了!”凌薇莞尔,亲自拿了一小包芝麻糖奖励给他,引得其他孩子羡慕不已,也纷纷竖起耳朵,跃跃欲试。
接着,凌薇又讲起了“年”的传说。她并未照本宣科,而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现代关于年兽怕红色、怕火光、怕巨响的传说娓娓道来,并巧妙地将除夕贴红联、放爆竹、守岁的习俗融入其中。村民们听得津津有味,连拄着拐杖的老人都瞪大了眼睛,仿佛第一次真正理解了这些沿袭已久的传统的由来。萧玦也露出了若有所思的神情,这些源于民间的古老智慧,经她之口说出,别有一番意趣。
然后,凌薇话锋一转,借着篝火的光亮和周围的环境,开始讲述一些浅显易懂却又极为实用的知识。她指着燃烧的篝火道:“冬日取暖,炭火盆虽好,却需切记通风。大家看这篝火,为何要在空旷之地燃烧?便是因为若在密闭屋内,炭火会耗尽气息,产生一种无形无味的‘炭毒’(一氧化碳),轻则头晕呕吐,重则致命。所以家中烤火,务必留扇通风,万不可贪暖忘险。”
她又抓起一把脚下的积雪,在手中捏实:“老话说‘瑞雪兆丰年’,这雪不仅能冻死土中害虫,融化后更能滋润土地,相当于给麦苗盖了层棉被,喝了场甘霖。但雪若过大,压垮房屋棚舍,便成了雪灾。所以我们冬日储雪于田垄,春日引化雪之水入渠,都需提前规划,方能趋利避害。”
她结合青竹村依山傍水的地形,简单分析了为何村东的沙壤地适合种番薯花生,村南的坡地适合种果树,而靠近水源的洼地,在改良排水后,可以尝试种植她新培育的“青竹一号”抗寒小麦。其见解独到,分析入理,不仅孩子们听得入神,连那些耕种了一辈子的老把式都频频点头,只觉得以往模模糊糊的经验,被她这么一点拨,顿时豁然开朗。
她甚至还能就着如何安全地燃放爆竹(她已提前用火药配置了更安全的替代品)、遇到轻微烫伤冻伤如何紧急处理、如何识别常见的食用菌与毒蘑菇等生活常识,将这些实用的知识巧妙地融入闲谈与互动之中。她言语风趣,比喻形象,时而提问,时而示范,将一场可能流于形式的“雅趣”,变成了人人都能参与、都能受益的生动课堂。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