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来暑往,秋收又一次降临大地。这一次的秋收,对于杨柳乡而言,意义非凡。
示范田的成功已经点燃了希望之火,而跟随凌薇全面推广高产作物和科学种田技术的农户们,更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丰收。
金黄的稻浪翻滚,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腰;土豆地里,一锄头下去,便能挖出一串串硕大饱满的果实;玉米秆上,结着粗壮结实的棒子,剥开翠绿的外衣,露出的是排列整齐、金黄灿烂的玉米粒。
田间地头,到处是忙碌而喜悦的身影,欢声笑语此起彼伏。称重、计算、对比往年的记录……每一个数据出来,都引起一阵阵惊叹。
“亩产五石!我家那水田,往年顶多收三石半!”
“我这旱地种的土豆,算下来亩产超过两千斤!天爷啊,以前想都不敢想!”
“玉米!这玉米棒子一个抵以前两个大!”
丰收的喜悦,如同温暖的阳光,洒满了杨柳乡的每一个角落。家家户户的粮仓前所未有地充实起来,村民们脸上洋溢着满足而幸福的笑容,看向凌薇的目光,充满了由衷的感激和敬仰。
几位当初力邀凌薇前来的乡绅,看着这丰收的景象,激动得老泪纵横。他们知道,杨柳乡的命运,从这一刻起,彻底改变了!
“凌先生,您是我们杨柳乡再生父母啊!”安乡绅拉着凌薇的手,声音哽咽。
凌薇看着眼前金灿灿的丰收画卷,心中也充满了成就感。她微笑着摇头:“乡亲们言重了。这是大家相信科学、辛勤劳动的结果,凌薇不敢居功。”
然而,乡民们自发组织的感恩行动,却让她无法推拒。
这一日,杨柳乡的百姓们敲锣打鼓,簇拥着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人,抬着一块用红布覆盖的硕大牌匾,浩浩荡荡地来到了凌薇的住处。
为首的老人颤巍巍地揭开红布,露出里面金光闪闪的几个大字——“泽被苍生,功在千秋”!
“凌先生!”老人代表全体乡民,高声说道,“您带来的不只是高产的种子,更是活命的希望,是致富的道路!我们杨柳乡上下,永感您的大恩大德!这块匾,是我们全乡百姓的一点心意,请您务必收下!”
紧接着,又有乡民送上了一面用上好绸缎制成的锦旗,上面绣着“农神再世,恩同再造”八个大字。
随后,各种各样的谢礼被热情洋溢的乡民们送了上来——新米磨出的第一笼糕点,自家酿的甜米酒,新弹的棉花被,甚至还有心灵手巧的妇人按照凌薇教授的染色法子,亲手织染的漂亮布匹……
东西不算多么贵重,却饱含着乡民们最真挚、最淳朴的感激之情。凌薇看着眼前一张张真诚的笑脸,听着一声声发自肺腑的感谢,眼眶不由得微微湿润。
她来自现代,习惯了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和利益交换,何曾见过如此赤诚热烈的场面?这种被需要、被感激、被尊重的感觉,让她深深觉得,自己所有的付出和努力,都是值得的。
“谢谢!谢谢大家!”凌薇的声音有些哽咽,她深深地向乡民们鞠了一躬,“看到大家能吃饱饭,过上好日子,凌薇比什么都开心!未来的路还长,只要我们齐心协力,日子一定会越过越红火!”
她的发言,引来了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
“凌先生万岁!”
“我们永远记得您的大恩!”
万民感恩的场面,盛大而感人。这块凝聚着杨柳乡全体百姓心意的牌匾和锦旗,被凌薇郑重地收好,准备带回青竹村。这不仅仅是对她个人的褒奖,更是对科学种田、勇于变革精神的肯定。
杨柳乡粮产大幅提升的消息,如同插上了翅膀,再次将凌薇的声望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周边更多的州县派人前来考察学习,凌薇编写的那些农技小册子,被广泛传抄,她的理念和实践,正在更广阔的范围内,悄然改变着这个时代的农业面貌。
凌薇知道,她的使命,还远未结束。
喜欢战神的掌心娇:特种兵医妃种田记请大家收藏:(m.suyingwang.net)战神的掌心娇:特种兵医妃种田记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