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太上道祖手中芭蕉扇轻拂,那股难以言喻的丹香愈发浓郁,并非单一气味,而是仿佛汇聚了天地初开时的清浊二气、日月星辰之精、万物生发之机,沁入每位仙官的神魂深处。原本低语的仙官们不约而同地静默下来,整座兜率宫陷入一种深邃的宁静,唯有头顶星穹虚影中星辰运行的轨迹似乎也随着道祖的意动而放缓了流转。
谢珩与南斗北斗十三位星官,作为新晋仙官,被引至一处离八卦炉不远不近、视角极佳的位置站定。他抬眼望去,正对面高台之上,酆都帝君玄奥身影朦胧,与身旁身着九章法服、头戴十二旒冕的玉皇大帝,以及凤冠霞帔、雍容华贵的王母娘娘并列。三位三界至尊虽气息各异——帝君幽邃,玉帝威严,王母慈和——此刻却仿佛与这兜率宫的道韵融为一体,静待讲道开始。其余仙官,如南海三仙翁、赤脚大仙、妈祖、李靖哪吒父子、四大天王、太白金星等,则依品阶序列,肃然立于两侧及后方,神情专注。
太上道祖并未即刻开口,他目光平和地扫过下方众仙,最终在那旋转的星穹上停留片刻,仿佛在调整着整片天地的“呼吸”。半晌,他苍老而温和的声音才缓缓响起,初时如涓涓细流,润物无声,却清晰地传入每一位仙官的心田: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开口并非高深法诀,而是最基础的《道德经》文,但由道祖亲口诵出,每一个字都仿佛被注入了全新的生命,化作实质般的道纹在虚空中显化、交织、湮灭、重生。谢珩只觉得神魂一震,这些他早已熟读甚至向忘川名士讲解过的经文,此刻听来却如同第一次听闻,字字珠玑,直指本源。他仿佛看到了“无”中生“有”的那一刹那,看到了阴阳未分时的混沌状态。
道祖的声音不疾不徐,继续流淌:“…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话音落下,他手中芭蕉扇对着八卦炉方向轻轻一扇。没有风火涌动,但那炉周缭绕的混沌气息却骤然翻滚,化作一幅不断演化的太极图,阴阳鱼缓缓旋转,生灭不息,其中仿佛蕴含着宇宙生灭、万物兴衰的全部奥秘。
“丹之一道,非止炉火烹炼,金石相济。” 道祖话锋一转,切入正题,“其本质,乃效法天地,调和阴阳,夺造化之机,逆返先天。”
他并未直接讲解具体的炼丹手法或丹方,而是从“道”的层面阐述丹理。他讲述“精气神”三宝如何对应天地人三才,如何在体内炉鼎中煅烧凝练;讲述“火候”并非单纯的温度控制,而是心念与天地节律的共鸣,是“勿助勿忘”的绵绵若存;讲述“药物”不拘于有形之物,天地灵气、星辰光辉、乃至自身一念清净,皆可入药。
随着道祖的讲述,他时而指向头顶星穹,星辰轨迹随之变化,演示周天运转与丹道火候的关联;时而轻点虚空,便有五行灵气显化,相生相克,阐述炼丹中君臣佐使的配伍至理;时而目光垂落,众仙官便觉自身神魂仿佛被洗涤,杂念顿消,灵台清明。
讲道持续了三天三夜。
这期间,兜率宫内异象纷呈。时而道祖一言落下,虚空生莲,金花乱坠,道韵凝结成实质的符文,融入听道者眉心;时而他沉默片刻,整座宫殿便陷入绝对的寂静,连星辰运转都仿佛停滞,唯有那玄妙的道韵在无声地流淌,让众仙沉浸于“大音希声”的境地。
众仙官的状态也各不相同:
谢珩 与 南斗北斗十三星官 站在一处,收获尤为巨大。谢珩感到自身使君权能与道祖所讲的“调和阴阳”、“执中守一”之理暗暗相合。他管理忘川,汇聚不同时代、不同性情的名士,使其和谐共处,各展所长,这不正是一种另类的“炼丹”吗?将纷杂的“药材”(名士魂灵)置于“炉鼎”(忘川郡)之中,以“法则”为火候,以“调和”为配伍,最终炼出的,是文明的延续与精神的升华。他心有所感,周身气息愈发圆融,那枚置于怀中的蟠桃残余精华,也在道韵催化下加速炼化,滋养着他的仙基。南斗星官们聆听“生”之奥义,周身青色星辉愈发温润,仿佛能滋养万物;北斗星官们感悟“肃杀”与“秩序”背后的平衡之道,银色辉光更显凝练深邃。他们不时与谢珩交换眼神,皆看到对方眼中的明悟与欣喜。
酆都帝君、玉皇大帝、王母娘娘 三位至尊,始终端坐,面容平静。他们境界高深,道祖所讲虽是其理,但不同角度聆听,自有不同收获。帝君周身幽光随着阴阳演化的节奏微微起伏,似乎在印证幽冥法则与天地大道的关联;玉帝目光深邃,仿佛在思考着如何将丹道中的“调和”之理运用于三界治理;王母则时而颔首,似对“孕育生机”、“稳固根基”的部分颇有感触。
赤脚大仙 听得抓耳挠腮,时而恍然大悟,拍腿叫好(被旁边仙官以眼神制止),时而愁眉苦脸,显然有些关窍尚未想通。他不在乎形象,直接盘膝坐下,拿出腰间红葫芦灌了一口,似是想借酒助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