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砚之的身影消失在官道尽头已过三日,韩家小院残留的喜庆与突如其来的离愁别绪渐渐沉淀。京城仍需前往,生活总要继续。在将军府林管家和剩余精锐护卫的周密安排下,韩家众人收拾好行装与心情,踏上了前往京城的旅程。
马车轱辘再次转动,离开了生活多年的榆林地界。最初的几日,气氛难免有些沉闷。韩爽常常靠着车窗,望着窗外飞速掠过的景物出神,手中无意识地摩挲着祁砚之留下的一枚贴身玉佩。那玉佩温润如脂,刻着二字,是祁砚之出征前夜悄悄塞给她的。
然而,家人的陪伴是最好的安慰。韩恺深知妹妹心事,故意策马靠近她的车窗,大声描述着路边的趣事:小妹快看!那头水牛在跟一只田鼠较劲呢!他绘声绘色地比划着,那田鼠居然往水牛鼻孔里钻,水牛急得直甩头!韩爽被他夸张的语气逗得一笑,手中的玉佩转了个方向。
哎哟,那赶车的老汉帽子被风吹跑啦!韩恺又指向远处,一个戴草帽的老汉正追着被风吹起的帽子奔跑,那滑稽的样子让车厢里响起一片笑声。韩爽的嘴角不自觉地上扬,眼角弯成了月牙。
祖母王氏,大伯娘张氏和母亲李氏也时常把韩爽叫到自己的车里,不是说些家长里短的闲话,就是回忆她小时候的糗事。你呀,小时候爬树掏鸟窝,下不来,急得直哭,还是你二哥驮着你下来的...祖母笑着,眼角的皱纹都舒展开来。韩爽靠在祖母肩头,听着这些温暖的回忆,对于她这个现代孤儿的灵魂,听着这些,如同涓涓细流,滋润着她有些干涸的心田。
韩钧则会在休息时,主动与韩爽讨论医术,或者将沿途的地理风貌、风土人情与书中记载相互印证,引导她将注意力转移到更广阔的世界。你看那远处连绵的山脉,正是《山海经》中记载的青丘之脉,当地人说山中有灵泉,能治眼疾。韩钧指着远方解释道。
韩文松和韩文柏虽言语不多,但每次停下休息,总会默默地将水囊先递给女儿/侄女儿,然后是祖母,最后才是自己和夫人。这些细微的动作,无不体现着一个父亲深沉的爱。
旅途并非总是一帆风顺。这日,因计算失误,队伍未能赶到预定的城镇,只得在一处略显破败的荒村废屋中借宿。夕阳西下,将残垣断壁染成血色,更添几分荒凉。
这村子至少荒废二十年了,林管家和王师傅检查着破旧的房屋,但结构还算结实,我们打扫一下就能住人。
夜色渐深,寒风呼啸。众人简单用了干粮,便准备歇下。守夜的护卫忽然警觉地示警,林管家立刻安排护卫们戒备,将韩家老小护在中间。
有...有绿眼睛!一个年轻护卫颤抖着指向黑暗处。
黑暗中,隐约传来窸窸窣窣的声响和几双绿油油的眼睛——竟是几只饿极了的野狼被食物气味吸引而来!女眷们吓得脸色发白,几个小丫鬟紧紧抱在一起。韩恺和韩宸立刻拿起随身的棍棒,紧张地守在门口。
韩爽握紧随身携带的银针包。准备战斗,这时,韩爽显示出现代军人的气势,沉着冷静。
就在气氛紧张之际,韩爽却迅速冷静下来。她想起祁砚之留下的护卫都配有弓弩,也记得野兽怕火。她低声对林管家说:林叔,让大家点燃更多的火把,聚在一起,制造声势,它们未必敢真的进攻。
林管家依言行事,护卫们迅速点燃了备用的火把,火光将黑暗驱散不少。众人围成一个圈,火光跳跃,映照着人们紧张却坚定的面孔。韩恺更是鼓起勇气,站在最外围,大吼了几声,声音在夜空中格外响亮。
那几只野狼在远处徘徊片刻,终究畏惧火光和人声,悻悻地消失在夜色中。韩爽注意到,父亲韩文松和大伯韩文柏一直站在她身侧,用身体挡住了大部分寒风。
虚惊一场后,众人长舒一口气。韩爽主动走到几个吓得不轻的丫鬟身边,轻声安慰她们。韩文松看着在危急时刻保持镇定的女儿,眼中流露出赞许。祖母王氏将韩爽拉到身边,轻声说:我孙女长大了。
这次小小的意外,反而冲淡了离别的伤感,让一家人更加团结。韩恺甚至开玩笑说:看来以后谁欺负我们韩家,就得先问问这些野狼答不答应!众人又笑了起来,紧张的气氛彻底消散。
行程过半,在一处路边的茶寮休息时,他们遇到了一户焦急的人家。那家的老母亲突发急症,腹痛如绞,面色惨白,豆大的汗珠从额头滚落,附近却寻不到郎中。
大娘,您怎么了?韩爽立刻上前询问。
姑娘,我娘她...她突然肚子疼得厉害,像刀绞一样...老妇人的儿子慌张地说,我们正赶往京城投亲,没想到...
韩爽听闻,几乎是本能地站了出来。让我看看吧。她声音温和,却带着令人信服的力量。在家人鼓励的目光下,她蹲下身来,仔细为老妇人诊脉、查体,判断是急性肠痉挛。
老人家是吃了什么不干净的东西吗?韩爽问道。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