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清宫暖阁内,灯火通明,暖意融融,布置不似太和殿那般极尽堂皇,却更显精致温馨。
康熙帝已换上了相对舒适的常服袍褂,坐在暖炕上首。
皇太后、德妃、宜妃、荣妃等几位高位妃嫔以及成年的皇子、福晋们按序围坐。
气氛比太和殿轻松些许,但天家规矩仍在。
胤禑作为年幼皇子,位置依旧靠后。
案上摆满了各色精致的满洲饽饽、蜜饯、干果和应季水果,还有热气腾腾的饺子、年糕等。
康熙帝显然心情不错,与皇太后说着话,偶尔问询几句年长的皇子。
太子胤礽坐在康熙下首最近的位置,穿着杏黄色龙纹袍,面容清俊依旧,但眉宇间那股挥之不去的沉郁愁绪,让他在喜庆的家宴上显得与周围的热闹格格不入。
他恭敬地应答着康熙的问话,举止无可挑剔,却总让人觉得隔着一层无形的冰。
四阿哥胤禛坐在太子稍后的位置,穿着佛头青常服袍,神色沉静,话语不多,只在被康熙问及时才简洁作答,目光偶尔扫过全场,带着不动声色的审视。
十四阿哥胤祯则坐在他对面稍远的位置,年轻的脸上带着几分刻意为之的“不在乎”,与身边的十三阿哥胤祥低声说笑,目光却有意无意地避开胤禛的方向。
德妃坐在妃嫔席中,脸上带着得体的笑容,眼神却在四阿哥和十四阿哥之间来回,笑容深处藏着难以言喻的复杂和忧虑。
胤禑安静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小口吃着王进善悄悄递过来的几块茯苓糕和温热的红枣桂圆茶。
清淡温和的饮食,这才让他紧绷了一天的肠胃稍稍舒服了些。
他看着眼前这一家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表象之下暗流涌动,觉得比太和殿的庄严更让人疲惫。
他只盼着这宴席早些结束。
家宴进行到尾声,有太监呈上消夜果盒,里面是各色精巧的蜜饯、糖缠、花生、瓜子等零食。
康熙帝象征性地用了点,便起身离席,表示家宴结束,众人恭送。
走出乾清宫,已近子时。
紫禁城的上空被无数点燃的宫灯和彻夜不熄的烛火映照得亮如白昼。
远处传来隐约的爆竹声,那是宫外百姓在辞旧迎新。
宫内的喧嚣渐渐沉淀,取而代之的是属于守岁的宁静。
胤禑裹紧了端罩,长长舒了一口气,只觉得浑身的骨头都像散了架。
青禾和王进善立刻围上来。
“主子,可算礼成了。”王进善小声说着,递上一个早就备好的暖手炉。
“回吧。”胤禑的声音带着浓浓的倦意。
康熙四十九年,正月初一。
天公作美,连续几日的阴霾散去,湛蓝的天空如同水洗过一般澄澈。
金灿灿的阳光毫无保留地洒向紫禁城,照耀着琉璃瓦顶尚未融尽的残雪,反射出耀眼的光芒。
凛冽的寒风似乎也被阳光驱散了大半,空气中弥漫着清冽而充满希望的气息。
经过除夕的极度劳累,新年第一天宫里反而显出一种相对松弛的热闹。
昨夜的喧嚣沉淀下来,化作今日从容的喜庆。
胤禑难得地睡了个懒觉,直到辰时(早上七点)才被窗外清脆的鸟鸣唤醒。
青禾伺候他换上崭新的宝蓝色江绸常服袍,外罩一件绛紫色镶玄狐锋毛的坎肩,既喜庆又暖和。
头上戴了顶嵌着红宝石帽正的暖帽,整个人显得精神焕发,昨日的疲惫一扫而空。
“主子新年吉祥!万事如意!”青禾、翠喜、王进善等人齐齐跪下,给胤禑磕头拜年,声音里都带着笑意。
胤禑脸上也露出轻松的笑容:“都起来吧,赏!”
早预备下的装着银锞子的小荷包便由青禾分发给众人。小小的院子里顿时充满了欢快的年节气氛。
早膳是御膳房统一送来的素馅饺子,取“新年素净”之意。
配着几样清爽的酱菜和一小锅热腾腾的八宝粥,由糯米、红枣、莲子、桂圆、红豆等熬制。
经历了昨日的油腻,这顿清淡的早餐显得格外可口。
刚用完早膳,院子里就热闹起来。
先是十七阿哥胤礼像个小炮弹似的冲了进来,穿着大红织金缎面的新棉袄,戴着虎头帽,小脸红扑扑的,手里还攥着个布老虎。
“十五哥!十五哥新年好!”胤礼扑到胤禑腿边,仰着小脸,声音响亮。
胤禑笑着摸摸他的头:“小十七新年好。”他示意青禾也给他一个小荷包,里头装着一把金瓜子。
胤礼得了荷包,开心得不得了,又献宝似的举起手里的布老虎:“看!德妃娘娘给我的!”
紧接着,十六阿哥胤禄、二十阿哥胤祎等也陆续前来串门拜年。
阿哥所里一时间充满了少年人清脆的拜年声和笑声。
虽然彼此间仍守着规矩礼数,但比起昨日的庄严肃穆,今日的气氛显然轻松愉快得多。
他们互相炫耀着得到的赏赐,讨论着宫外可能的热闹,小小的院落里充满了属于新年的生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