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令人窒息的沉默中,宛如暴风雨前的宁静,突然有一位大臣如鹤立鸡群般站了出来。
他迈着如泰山般沉稳的步伐走到殿前,双手犹如捧着稀世珍宝般恭敬地呈上一份密封的奏章。
这位大臣的面色凝重得犹如乌云密布的天空,显然这份奏章的内容非同小可,犹如一颗即将引爆的炸弹。
皇上端坐在龙椅之上,原本平静的面容在看到奏章的瞬间,眉头微微一皱。他伸出右手,接过那道奏章,动作迅速而果断。
奏章展开的瞬间,皇上的目光如鹰隼般锐利,紧紧锁定在纸面上的文字上。他的阅读速度极快,仿佛这些文字都在他的脑海中自动排列组合,形成了一幅清晰的画面。
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皇上的脸色却逐渐变得凝重起来。他的眉头越皱越紧,嘴唇也抿成了一条直线。原本明亮的眼眸此刻也变得幽深,似乎隐藏着无尽的忧虑。
终于,皇上读完了奏章的最后一行字,他的手缓缓放下,奏章也随之轻轻合上。然而,皇上并没有立刻说话,而是陷入了长时间的沉思之中。
宫殿上的气氛在这一刻变得异常紧张,大臣们都屏息凝神,不敢发出一丝声响。他们的目光都集中在皇上身上,焦急地等待着他的决定。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整个朝堂都被一种令人窒息的沉默所笼罩。
时间如沙漏中的细沙般一分一秒地流逝,整个勤政殿仿佛被一只无形的大手紧紧捂住,压抑的氛围如浓雾般弥漫开来。
我之所以如此清楚,那是因为我也在现场,或许是因为和亲一事事关公主,所以皇上也被我“请”来了!
话说,这操作犹如一道惊雷,把我吓得不轻,毕竟后宫不可干政,哪怕我是皇上的嫡女,也不能越雷池一步!
但现在我见此情形,心中一动,觉得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于是赶忙上前一步,向皇上再次进言。我深吸一口气,定了定神,然后有条不紊地分析起其中的利弊来。
“皇阿玛,臣以为此时仓促和亲实非明智之举。”我恭敬地说道,“且不说这和亲之事对我朝与蒙古之间的关系影响如何,单就说对于然后一个公主殿下个人而言,远嫁蒙古,人生地不熟,语言不通,风俗习惯迥异,恐怕会遭受诸多苦难。”
我稍稍停顿了一下,观察了一下皇上的反应,见他似乎在认真倾听,便继续说道:“再者,蒙古如今局势不明,若我朝贸然将公主嫁过去,万一蒙古内部发生变故,公主殿下的安危恐怕难以保证。”
皇上听我如此说,微微皱起了眉头,陷入了沉思。我见状,连忙趁热打铁,补充道:“皇阿玛,不如先缓一缓和亲之事,再派可靠之人前往蒙古详细探查一番情况,待局势明朗之后,再做定夺也不迟。”
皇上终于缓缓点头,表示同意我的建议。他下令暂时搁置和亲之事,并选派了几位得力的大臣前往蒙古,深入了解当地的情况。
我心中稍稍松了一口气,虽然嫁到蒙古的人不是我,但我实在不忍心看到那些无辜的女子去到蒙古后被磋磨。希望皇上的决定能够避免这样的悲剧发生。
然而,好景不长,平静的日子如白驹过隙般转瞬即逝。
短短数月之后,那位被派往蒙古探查的大臣,终于风尘仆仆地回到了京城。他面色凝重,仿佛背负着整个国家的命运,带来的消息更是令人震惊不已。
原来,蒙古大汗的势力在这段时间里如滚雪球般不断壮大。他不仅成功地统一了蒙古各部,将原本分散的力量凝聚成一股强大的洪流,更令人担忧的是,他还在暗中与其他周边部落结盟,形成了一个紧密的联盟。
这个联盟的存在,无疑对大清朝的边境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一旦他们发动攻击,大清朝的边疆地区恐怕难以抵御如此强大的敌人。
就在众人争论不休的时候,大汗的使者已经来到了朝堂之上。他昂首挺胸,不卑不亢地说道:“大汗有令,大清朝必须立刻履行和亲之约,否则我大蒙古国将举全国之兵,与尔等决一死战!”
此言一出,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朝堂上顿时炸开了锅。皇上的脸色变得阴沉至极,仿佛被一层乌云笼罩,他死死地盯着使者,眼中的怒火犹如火山喷发一般,仿佛要喷涌而出。而大臣们也纷纷交头接耳,议论之声犹如潮水般此起彼伏。
“这可如何是好?大汗如此强硬,犹如泰山压卵,我们若不答应,恐怕真的会引发战争啊!”
“是啊,战争一旦爆发,那将是生灵涂炭,百姓受苦啊!犹如狂风骤雨般,让人猝不及防!”
然而,若是如此轻率地应下这门亲事,岂不是会让世人觉得我大清朝恰似那风中之烛,摇曳不定,仿佛随时都会熄灭,显得孱弱无比、不堪一击吗?
“话虽如此,但现今的局势简直是危如累卵,千钧一发啊!”有人满面愁容,忧心忡忡地说道,“我们实在是走投无路了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