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玄伏在坡底洼地,指尖轻压泥土,感知不到震颤。他缓缓松开握紧符笔的右手,掌心已沁出薄汗。方才那女修断剑所指的方向,并未引发追击,黑雾依旧贴地游走,循环于九根骨柱之间,仿佛刚才的对视只是错觉。但他知道,不是错觉。
他低头看向左手边——符笔尖端在泥地上划出的那道痕迹尚未抹去,是一段未完成的力矩公式。F?×L? = F?×L?。这个等式在他脑中反复回响,与第12章那个青年举石墩的画面重叠。当时他用一根木杆撬动千斤重物,靠的是延长施力臂。而现在,阵法深嵌岩层,若正面冲击必遭反噬,唯有以巧劲扰动根基,才可能撕开裂口。
检测仪再次启动,屏幕微光映亮他眉骨处的浅疤。他调整频段,捕捉骨柱之间的能量波动。数据显示,九柱呈环形分布,每根间隔约七步,高度均在丈许以上,插入地面的部分不可见。黑雾从中心涌出,沿特定路径流转,在第三、第六与第九根柱体交汇处形成短暂涡旋。这三处连接点的能量密度明显高于其他区域。
识海中的青铜鼎虚影忽然微震,表面裂纹仍未消退,但内部浮现出一组动态图示:一个圆形结构被均匀受力挤压,应力集中在三个对称点上,随即标注出“最大形变区”。这不是文字翻译,而是纯粹的力学模型投射。陈玄瞳孔一缩——鼎在回应他的思考,将阵法结构自动转化为可解析的物理系统。
他合上仪器,目光扫向侧翼林带。枯枝横斜,几段断裂的树干半埋焦土。他低身爬行,动作极缓,避开裸露地表的碎石。五十步外有一片塌陷的坡坎,正好遮挡视线。他折下一截长约六尺的硬木枝条,弹性尚存,无明显虫蛀。取出断剑削去旁枝,一端削成楔形,便于嵌入缝隙;另一端绑上一块棱角分明的青石,作为加压锤头。
支点是关键。他寻得一块扁平青石,厚度适中,底部平整。将其置于洼地中央,再用藤蔓将木杆固定其上,形成可转动轴心。整套装置简陋,却符合杠杆基本构造。他估算距离:从支点到动力臂末端约四尺五寸,阻力臂仅一尺二寸。理论上,只要施加足够压力,可在短臂端产生近四倍的输出力。
他将装置拖至预定位置,藏于洼地边缘。前方五十步,最外侧一根骨柱矗立在焦土之上,基部与岩缝交界处有细微裂隙,正是之前观察到的薄弱点。他将木杆短臂端对准裂缝,垫入一小块碎石增加接触面积,随后伏地校准角度,确保力线垂直于柱体。
风停了。黑雾流动速度减缓,如凝滞的油膜贴地滑行。这是机会。
陈玄双手握住石锤末端,深吸一口气,缓缓下压。肌肉绷紧,肩胛发力,动作保持匀速。起初毫无反应,木杆微微弯曲,发出轻微吱嘎声。他继续施力,额头渗出汗珠滑落颈侧。
“咔。”
一声轻响自前方传来。那根骨柱基部竟微微翘起,裂隙扩大,一道细小的纵向裂痕自接口处向上蔓延,长度约两寸。几乎同时,环绕阵法的黑雾剧烈翻腾,如受惊般朝洼地方向涌来,速度骤增,路径直指杠杆装置。
陈玄立即松手,整个人向后翻滚三尺,紧贴洼地内壁。黑雾逼近至十步之内,悬停不动。它并未直接扑击,而是围绕装置盘旋数圈,似在探测。无生命气息释放,无灵气波动,只是一件死物。片刻后,雾气迟疑退散,重新汇入阵心循环。
他伏地不动,呼吸放轻。心跳仍快,但眼神清明。有效。真的有效。
他迅速爬回装置旁,检查木杆状态。主杆略有变形,但未断裂。支点石块移位半寸,需重新固定。更重要的是,他亲眼看到骨柱出现结构性损伤——这意味着阵法并非坚不可摧,其稳定性依赖物理连接的完整性。
他取出笔记本,借着微弱天光记录:
“节点编号A3(最外侧右前柱),施力方式:远程杠杆加压,动力臂4.5尺,阻力臂1.2尺,估算输出扭矩提升3.75倍。实际效果:基部裂隙扩展0.7厘米,柱体发生微幅位移。能量监测显示,阵心整体波动下降12%,持续时间8秒后恢复。结论:存在破阵窗口,持续施压或可累积破坏。”
写完,他合上本子,目光再次投向阵心。九根骨柱仍在运转,但刚才那一瞬的紊乱证明,这套系统有极限。若能同时破坏多个连接点,或许能引发连锁崩解。
问题在于工具效率太低。一次只能作用于单点,且每次操作都会引起警觉。必须改进装置,使其可连续运作,甚至实现多点联动。
他回想机关城主曾提及的“齿轮传动”残卷,虽未细究,但原理依稀记得:通过齿比转换,可将小力转化为大力,或将直线运动转为旋转。若能结合杠杆,做成可延展的机械臂……但眼下无材料,也无时间。
他转向另一思路:能否利用阵法自身能量?黑雾流动有规律,每隔十二息完成一次循环。若能在其能量低谷期施加外力,或许能放大破坏效果。他调出检测仪的历史数据,标记出三次波动低点,计算周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