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腊月,户外呵气成霜,林家小院里却是暖意融融的。
自从买了书回来,林小薇便成了大哥林子轩最积极的“学生”。
一有空闲,她就捧着那本《千字文》,凑到正在默默温书或干杂活的哥哥身边。
“哥,这个‘天地玄黄’的‘玄’字,下面为啥是这样写的呀?”
“哥,‘寒来暑往’的‘暑’字,和‘老鼠’的‘鼠’字好像啊,怎么分?”
“哥,你再给我念一遍这一段好不好?”
林子轩对妹妹的好学又惊又喜,总是放下手头的事情,极其耐心地讲解。
他发现自己这个妹妹不仅记性好,举一反三的能力也强得惊人,常常问出些让他都需要思索一下的问题。
兄妹俩一个教得认真,一个学得投入,炕头上、灶膛前,常常能看到他们头碰头凑在一起认字的温馨画面。
苏荷看着这情景,心里一半欣慰,一半自责。
自从听说,小薇送了子轩四书五经后。老大变了个人,以前总是默默干活,感觉心是死的。现在一下子就鲜活了。
今天晚上就和孩子他爹商量,开了年,还是让子轩找个夫子继续读书。
想好了,便走过来道:“歇会儿,歇会儿,眼睛看坏了可怎么办?。”
林大山则蹲在门口抽着旱烟,看着儿子眼中重新燃起的光彩和女儿机灵的模样,脸上露出憨厚的笑容,偶尔会嘟囔一句:“念书好,念书明理。”
一个月下来,凭借前世的记忆基础和大哥的悉心教导,林小薇已经能磕磕绊绊地认读《千字文》大半,连带着那几本农书,一些简单的章节也能连猜带蒙地看个大概了。
通过阅读《神农纪要》等书,她对这个时代的农业水平有了更清晰的认知——比原始社会强,但工具简陋,方法粗放,基本上还是靠天吃饭,很多提高产量的关键技术(如系统施肥、选种育种、病虫害防治等)都尚未出现。
“大有可为啊!”林小薇心里暗暗激动。她开始实施自己的“知识引入计划”。
趁着家人不注意,她偷偷在自家那一亩麦地的一个不起眼的角落,用树枝划出一小块区域,然后悄悄将从系统兑换的、经过初步发酵处理的粪肥(主要含氮,能促进茎叶生长)均匀地撒上去。
她打算等来年收获时,让家人亲眼看到施肥与不施肥的产量差异,到时候再“坦白”这是从农书上学来的方法,一切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日子平静地过着,但林小薇心里一直惦记着青岗林尽头那个未探索的山洞。这天,天气稍暖,她找了个“去捡点干柴”的借口,背上小背篓,直奔山洞。
找到那个被枯藤遮掩的洞口,她深吸一口气,抓紧粗壮的藤蔓,小心翼翼地攀爬上去,拨开障碍,钻进了山洞。
洞内初时狭窄,前行一段后豁然开朗。她从系统空间里兑换出户外手电筒(光线调至昏黄类似火把)、防滑耐磨的运动鞋换上,握紧了一根高压电棍以防万一。
手电光柱划破黑暗,照亮了湿滑的地面。洞内空气潮湿却并不闷浊,反而有种奇特的温暖感,与洞外的严寒形成鲜明对比。
她谨慎地向深处探索,发现这山洞内部空间远比想象的要大,路径曲折,岔道众多。
她选择了一条看似向下延伸的主通道,心想如果有地下河或出口,很可能在下方。
走了约莫半个时辰,耳边隐约传来了哒!哒!哒!是滴水声。她心中一喜,加快脚步,拐过一个弯,眼前景象让她惊呆了!
一个巨大的水潭出现在眼前,水潭对面有微弱的天光透入(可能是裂缝)。
潭水清澈,山洞里面本来就是冬暖夏凉。洞内温度比外面高了不少,宛如一个天然的温室。所以,潭水没有结冰。
更让她心跳加速的是,潭水中,密密麻麻地游动着无数肥美的鱼儿!它们似乎很久未见天日,在手电光的照射下有些惊慌地游窜。
“太好了!”林小薇瞬间明白了。这很可能是夏季山洪暴发时,外面河水上涨,将河流里的鱼从山洞的裂缝处冲了进来。
等到冬季河水水位下降,这些鱼就被困在了这个与世隔绝的温暖水潭里。
“现在正是寒冬,河面结冰,鲜鱼难求,加上年关将近,这潭鱼拿到镇上,绝对能卖个大价钱!”
她按捺住激动,从系统兑换了一个结实的抄网,眼疾手快地捞起了两条最肥硕的大鱼,用草绳穿了鳃,放进背篓,并用干草盖好。她不敢多待,记清路线后,便迅速原路返回,出了山洞,赶在天黑前回到了家。
一进院门,林小薇就兴奋地大喊:“爹!娘!哥!你们快来看我找到了什么!”
正在劈柴的林子轩和从灶房出来的苏荷闻声看来。林小薇献宝似的从背篓里提出那两条还在噼里啪啦乱跳的大鱼,鱼鳞在夕阳下闪着银光。
“鱼?!这么大!”林子轩惊讶地放下斧头。
苏荷也瞪大了眼睛:“这大冬天的,你从哪儿弄来的鱼?河面不都冻实了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