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亮,聚落的荧光还没完全亮起,周肆就被风马的轻舔弄醒。它蹲在床边,尾巴扫着菌丝垫,嘴里叼着半块没吃完的菌饼,显然是想邀他一起去菌田。
周肆笑着摸了摸风马的头,换上菌丝衣物,戴上头盔。虽然在地底安全,但这头盔总能让他想起 “要踏实做事” 的初心。刚走出洞穴,就看到田婆婆在空地熬菌汤,香气飘得老远。
“孩子,来得正好!” 田婆婆舀了勺热汤递过来,“先喝口暖身子,等会儿跟我去看看西边的菌田,最近有些菌菇长得慢,你帮着瞧瞧?”
周肆接过陶碗,喝了口热汤,菌香混着暖意滑进胃里,舒服得叹了口气:“没问题,田婆婆,我们现在就去。”
刚走没两步,住在隔壁洞穴的张阿姨就追了上来,手里拎着个菌壳小桶:“周肆啊,能不能帮我把这桶菌种捎给东边田里的老陈?我脚崴了走不开,谢谢你啦!”
周肆赶紧接过小桶,挂在手腕上:“阿姨您放心,保证送到!” 张阿姨笑着塞给他一把烤菌干:“拿着路上吃,辛苦你了。”
没走多远,扛着石锄的络腮胡李大叔又凑过来,把一个布包往他另一只手里塞:“兄弟,帮我带把石锄去西边田,昨天落在家里了,麻烦你啦!”
周肆两只手很快挂满东西,风马见状,主动凑过来,用嘴叼住布包的带子,帮他分担重量。周肆哭笑不得:“以前在地球跑众包也没这么忙,现在倒升级成聚落的‘乐跑’了。”
两人一狗继续往西边菌田走,路上又遇到几个托他捎东西的居民。有让带针线包给缝补织物的大婶,有托送菌果给孩子当零食的阿婆,周肆手里很快挂满了大小包裹,风马也叼了两个小袋子,活像个小跟班。
“周肆兄弟,辛苦你了!” 居民们笑着道谢,眼神里满是信任。周肆摆摆手:“不辛苦,顺路的事,什么时候我能成‘专送’,就说明咱们聚落更安稳了。” 这话逗得大家都笑了,连风马都晃了晃尾巴。
到了菌田,周肆把捎带的东西一一交给对应的人,老陈接过菌种时还特意多塞了颗新鲜菌果:“多亏你帮忙,不然我这田今天都没法种,这果子你拿着尝尝。”
周肆蹲下身,指尖的菌丝轻轻探进土壤。通过菌丝感知,他很快发现问题:这里的菌丝长得太密,养分被杂菌抢了,导致有益菌吸收不到足够的能量。
“是菌丝太乱了。” 周肆抬起头对田婆婆说,“我用异能把杂菌清掉,再引导养分往有益菌那边走,应该能好很多。”
田婆婆点点头:“都听你的,你比我们懂这些小家伙。”
周肆集中注意力,体内蓝水晶轻轻发热,提供着稳定的能量。他让菌丝顺着土壤蔓延,像一张细密的网,精准缠住杂菌的根部,慢慢将其剥离。同时,又编织出细小的 “管道”,把土壤里的养分引向长势慢的菌菇。
没过多久,原本蔫蔫的菌菇就有了变化,伞盖渐渐舒展,颜色也从浅白变成了鲜亮的嫩黄。田婆婆看得眼睛发亮,旁边帮忙的居民也忍不住欢呼起来:“长快了!真的长快了!”
接下来的几天,周肆每天去菌田的路上,都成了聚落的 “临时快递员”。手里挂着居民托带的东西,风马叼着小包裹,一路走一路送,偶尔还会被孩子们围着要他编的菌丝小蚂蚱。
他重新规划了菌田布局,让每株菌菇的间距恰到好处,既不浪费空间,又能保证养分充足;还编织了菌丝灌溉网,把溪水引到菌田,不用居民再费力挑水。
傍晚收工时,李大叔还特意等着他:“周肆兄弟,今天多亏你带的石锄,不然我这田得耽误半天,晚上来我家吃烤菌肉!” 周肆笑着答应,心里满是暖意。
不到一周,菌田的产量就比之前多了一半。居民们把收获的菌菇晒成干储存,空地上挂满了菌干,连孩子们都知道 “以后不用饿肚子了”,每天围着菌田跑,时不时帮着捡落在地上的菌果。
傍晚时分,周肆就跟着田婆婆学地底方言。田婆婆坐在洞穴门口的石凳上,手里拿着菌壳做的识字板,上面刻着简单的符号:“这个念‘菌’,咱们吃的菌子;这个念‘家’,就是咱们住的地方。”
周肆学得很认真,可偶尔还是会念错。比如把 “水” 念成 “睡”,把 “田” 念成 “天”,每次出错,蹲在旁边的小阿吉就会笑得直拍手:“周肆哥哥,念错啦!是‘水’,不是‘睡’!”
周肆也不恼,跟着小阿吉纠正发音,还会故意念错逗他笑。一来二去,他的方言进步很快,慢慢能和居民们简单交流,不用再靠田婆婆翻译。有时聊到捎东西的事,他还会自嘲:“说不定再练练就成‘专送’了,到时候大家就不用等我顺路了。”
除了学语言,田婆婆还会给周肆讲聚落的历史。灾变后,他们的祖辈躲进地底,发现菌株能净化空气、提供食物,就慢慢在这里定居,靠着菌株一代代活了下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