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宁宫的传召来得急,苏砚微刚在画院指导完学员修改青瓷纹样,太后身边的嬷嬷就踩着碎步进门,手里捧着一卷明黄的丝绢:“王妃娘娘,太后寿宴将近,想让您带着画院学员画一幅《盛世民生图》,挂在寿宴正殿,让百官看看咱们大炎的好日子!”
苏砚微接过丝绢,上面详细写着画作要求:要涵盖农田、织坊、市集、书院、码头五个场景,人物需鲜活,还要体现 “君民同乐” 的意涵。这画幅面得有丈余宽,单靠她一人绝无可能完成 —— 正好能让画院的学员们分头协作,一展身手。
“请嬷嬷回禀太后,臣女定不辱命!” 苏砚微躬身应下,转身就召集学员们分工:林墨熟悉农田场景,负责画 “稻浪千重”;张丫懂织锦工艺,来画 “织坊繁声”;李娘曾在市集做过买卖,牵头画 “市井百态”;剩下的 “书院书声” 和 “码头千帆”,则由她亲自负责,最后再由她统一调色润笔,让整幅画风格统一。
画院的空地上很快支起丈余宽的宣纸,学员们各司其职,萧璟渊怕她们累着,特意让人打造了可升降的画架,还送来西域进贡的 “夜光墨”—— 夜里作画时,墨汁会泛淡绿光,不用点烛火也能看清笔触。
可才画了两日,就出了岔子。这天清晨,林墨刚要蘸取 “雪浪墨” 画稻穗,却发现墨锭硬得像石头,泡了半个时辰都化不开;张丫准备画织机的金粉,打开锦盒竟发现金粉被掺了细沙,一蘸笔就刮花了宣纸。
“肯定是有人故意搞鬼!” 李娘气得攥紧拳头,“昨天我就看见柳婉儿的丫鬟在画院外鬼鬼祟祟的!”
苏砚微却没慌,她摸出萧璟渊之前送的 “暖玉墨”—— 这墨是用温泉水熬制的,遇冷不凝,还自带柔光。又让人取来画院珍藏的 “珍珠粉”,代替金粉勾线:“珍珠粉勾出来的线条更亮,比金粉还适合画织机的金属部件。”
学员们重新投入作画,苏砚微则悄悄让人去查柳婉儿的动向。傍晚时分,侍卫来报:柳婉儿不仅买通了画院的杂役,换了墨锭和金粉,还在京城里散布谣言,说 “女子画不好大场面,《盛世民生图》定会成为寿宴笑柄”。
“她倒会挑时候闹。” 萧璟渊正好来画院,听了这话眼底凝了冷意,“明日早朝,我就请皇上派御史查她,看她还敢不敢兴风作浪。”
“不用急。” 苏砚微拉住他的手,笑着指了指快完成的画作,“等寿宴那天,咱们用画说话,让她自己打自己的脸。”
接下来几日,画院上下加劲赶工。林墨在稻浪里加了几个弯腰插秧的农妇,发髻上别着的野花用淡粉墨点染,鲜活得像要从纸上跳下来;张丫画的织坊里,织娘手里的丝线用 “牵丝法” 勾勒,一眼望去竟像真的在飘动;李娘的市井图里,卖糖人的老汉嘴角沾着糖霜,连孩童手里糖画的纹路都清晰可见。
苏砚微则在画的中心位置,画了太后携百官在城楼上观礼的场景 —— 太后穿着明黄寿袍,手里握着流民送的万民伞;皇帝身边站着萧璟渊,正指着下方的市集笑着说话;而城楼下方,百姓们或拱手行礼,或提着寿礼赶路,连街边的小狗都摇着尾巴,一派祥和。她特意用 “露染法” 给整幅画罩了层柔光,让 “盛世” 的暖意扑面而来。
寿宴前一日,《盛世民生图》被抬进慈宁宫。太后站在画前,看着画里鲜活的场景,激动得眼眶发红:“这画太好了!比宫里画师画的那些刻板的龙凤图强百倍!哀家要把它挂在正殿最显眼的地方,让每个人都好好看看!”
寿宴当天,京中百官齐聚慈宁宫。柳婉儿跟着柳尚书来赴宴,一进门就故意高声道:“听说靖王妃带着一群孤女画了幅《盛世民生图》,不知画得怎么样?可别是粗制滥造的东西,丢了皇家的脸。”
百官们都顺着她的话看向正殿中央,可当看清画作时,都忍不住发出惊叹。户部尚书指着画里的农田:“这稻穗画得太真了!连稻粒的饱满度都能看出来,比老夫去江南巡查时见的还鲜活!”
吏部尚书则盯着织坊的场景:“我家夫人最爱织锦,她说这织机的纹路绝了,连经线纬线都分毫不差,怕是宫里的织娘都画不出来!”
柳婉儿的脸瞬间白了,她凑到画前仔细看,想找出破绽,却发现画里连百姓衣料的纹路、孩童糖画的图案都细致入微,根本挑不出错。
这时,皇帝笑着开口:“这画不仅画得好,还藏着心意 —— 你们看城楼下方,那个提着寿桃的老汉,是临江府的流民;那个织锦的姑娘,是画院的学员张丫。砚微用画笔把百姓的日子、女子的本事都画了进去,这才是真正的‘盛世民生’!”
太后也点头道:“哀家决定了,以后皇家的重大宴席,都要请画院的学员来作画!还要在各州府开设女子画院分院,让更多女子能靠画笔立足!”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