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锋西指,末城沈家
甘水城头变换了大王旗。
那面象征着大岐的玄色旗帜,在曾经飘扬着周室徽记的地方猎猎作响,宣告着这座北部雄关的易主。消息如同被飓风裹挟的野火,以惊人的速度席卷了整个周室疆域,最终化作一道沉重的惊雷,狠狠劈在了镐京那金碧辉煌的宫殿之上。
朝堂之上,一片死寂。往日里高谈阔论的公卿大夫们,此刻如同被掐住了脖子的鹌鹑,面色惨白,噤若寒蝉。龙椅上的周天子,手指死死抠着鎏金的扶手,指关节因用力而泛出青白色。
洛水关、潼关、临水关、如今又是甘水城……大周东部屏障。
二十一处,关,城,已失其三,最前一道,便是那扼守官道,被称为“镐京东域大门”的末城!赵战的兵锋,已经抵近到了能让他感受到寒意刺骨的距离。
“末城……沈方……他,他能守住吗?”天子干涩的声音在空旷的大殿中回荡,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无人能给他肯定的回答,只有更深的沉默和绝望在蔓延。
岐军大营,剑指末城
甘水城内,肃杀之气尚未完全散去,但秩序已然重建。赵战深谙“张弛有道”之理,在此足足休整了半月。这半月,他并非无所事事。降卒的甄别与整编,粮草军械的清点与补充,占领区域的安抚与布防……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马云龙展现了他除了谋略之外的另一项才能——理政,他将甘水城打理得井井有条,使得这座新得的重镇迅速转化为岐军稳固的后方基地。
半月后,誓师大会在校场举行。黑压压的岐军将士肃立,刀枪如林,旌旗蔽日。赵战登临高台,玄甲在春日下折射出冷硬的光泽。他没有过多慷慨激昂的言辞,只是目光缓缓扫过台下每一张坚毅的面孔,声音沉稳而有力:
“将士们!甘水已下,周室胆寒!然,豺狼未灭,岂能安枕?前方,末城挡道,镐京在望!大岐的荣耀,需用敌人的鲜血与城池来铸就!随孤,踏平末城,兵临镐京!”
“踏平末城!兵临白城!”
“陛下万岁!大岐万岁!”
山呼海啸般的呐喊声直冲云霄,士气高昂到了顶点。大军开拔,如同一条黑色的巨龙,沿着通往白城的官道,滚滚向西!兵锋所向,直指那白城最后的屏障!
末城沈家,铁桶之防
末城,虽以“末”为名,却绝非末流之城。它如同一个沉默的巨人,扼守在两条山脉形成的天然隘口之间,唯一的官道从其城墙下蜿蜒穿过。城墙高厚,依山而建,地势险峻,易守难攻。这里,是名副其实的“镐京东大门”,一旦有失,岐军便可长驱直入,兵临镐京城下!
镇守此咽喉之地的,并非周室宗亲,而是凭借赫赫军功一步步爬上来的守将——沈方。沈方年约四旬,面容刚毅,目光锐利如鹰,治军极严,在军中威望极高。他对周室谈不上死心塌地的愚忠,却有着武人最基本的信条——食君之禄,忠君之事。既然天子将如此重镇托付于他,他便唯有竭尽全力,死守到底。
而他最大的依仗,并非这险要地势,也非城中近三万精锐,而是他一手带出来,与他同出一族,情同父子的四位子侄辈悍将——并称“刘氏四虎”的刘大成、刘国华、刘新华、刘少华!
这四人,皆是沈方已故结义兄弟之子,自幼被沈方收养,传授武艺兵法,视若己出。四人亦对沈方敬若神明,忠心不二。
· 刘大成,身为长兄,年近三旬,性格沉稳如山,勇悍异常,擅使一柄六十斤重的泼风大刀,是四虎之首,也是沈方最倚重的副手,负责城中防务总调度。
· 刘国华,性如烈火,声若洪钟,一身横练筋骨,力大无穷,使一对沉重的浑铁钢鞭,冲锋陷阵,堪称人形猛兽,主要负责城门及正面防御。
· 刘新华,心思缜密,冷静果决,一手骑射功夫冠绝三军,统领着城中一千五百精锐骑兵,是末城最锋利的獠牙和最快的反应力量。
· 刘少华,年纪最轻,刚满二十,却最是聪慧机敏,狡黠多智,枪法得了沈方真传,灵动狠辣,常能出敌不意,负责巡查、策应及出谋划策。
沈方坐镇中军,运筹帷幄;四虎各守一方,爪牙锋利。多年来,凭借这铁桶般的布置和上下一心的团结,末城稳如磐石,令无数觊觎者铩羽而归。
岐军逼近的消息传来,末城上下瞬间进入最高战备状态。沈方召集四虎于帅府,神色凝重:“岐军连战连捷,气势正盛,赵战更非任志伟那般有勇无谋之辈。此战,关乎社稷存亡,亦关乎我沈家军荣辱!”
四虎齐刷刷单膝跪地,声音铿锵,掷地有声:
“愿随将军(叔父)死守末城,与城共存亡!”
“岐军若来,必叫他们碰得头破血流!”
“让他赵战也知道知道,我沈家军的厉害!”
岐营定策,暗流涌动
岐军前锋探马将末城的详细情况,尤其是沈方及刘氏四虎的情报源源不断送回大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