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视频发布后的第三天清晨,林晚刚推开体验馆的木门,就听见巷口传来熟悉的三轮车叮当声。她探头一看,只见社区的张大姐正踩着三轮车过来,车斗里堆着几摞崭新的红色塑料凳,车把上还挂着两个鼓鼓的布袋子。
“张大姐,您这是?”林晚赶紧上前帮忙扶车。
张大姐抹了把额头的薄汗,笑得爽朗:“看了你们发的视频,知道体验馆要开了,我合计着开馆那天肯定人多,这些凳子给大家歇脚用。”她掀开布袋子,里面全是叠得整齐的一次性水杯和几包茶叶,“这是咱院儿老崔头让我捎的,他说游客来了得有口热水喝,不能让人家觉得咱老巷人不周到。”
林晚心里一暖,正想道谢,就见李奶奶挎着菜篮子走来,身后跟着好几位拎着东西的老街坊。王大爷扛着一卷遮阳布,刘婶手里捧着个陶瓷大茶壶,连平时不爱出门的赵爷爷都颤巍巍地提着一筐自家种的薄荷。
“晚晚啊,”李奶奶拉着她的手,指了指街坊们,“咱老巷这些人凑了点心意。王大爷的遮阳布中午能挡太阳,刘婶的茶壶是她婆婆传下来的老物件,泡出来的茶格外香,赵爷爷的薄荷泡水最解暑。”
赵爷爷捋着胡子笑:“我这薄荷没打农药,干净!游客要是喜欢,摘几片放茶杯里,清清爽爽的。”
林晚眼眶发热,挨个道谢:“真是太麻烦大家了,这些东西我们正缺呢。”
“咱院儿的事,不就是自家的事嘛!”张大姐拍了拍她的肩膀,“你和陈屿为了把老手艺传下去忙前忙后,我们这些老街坊也该搭把手。”
正说着,陈屿骑着电动车过来,车后座绑着几个大纸箱。“这是我托朋友找的防滑地垫,比之前施工队准备的更厚实,陶艺区用水多,得选最耐用的。”他刚把纸箱搬下来,就看见院子里的老街坊,连忙笑着打招呼,“张大姐、赵爷爷,快进屋坐。”
王大爷摆摆手:“不坐啦,我得赶紧把遮阳布搭起来,正好趁着早上凉快。”说着就拉着陈屿往院子中央走,“就搭在井台旁边,那儿通风,游客歇脚正好能看见师傅们做手艺。”
孙晓和运营团队的人也陆续到了,看见满院子的街坊和物资,都愣住了。“晚晚姐,这是咱们社区的街坊们送的?”孙晓蹲下来摸了摸薄荷叶子,“好香啊,游客肯定喜欢。”
“都是些实在东西,”刘婶把茶壶放在临时搭的茶水角,“我下午再煮点绿豆汤来,天热,解暑。”
大家正忙着收拾,周慧急匆匆地走进来,脸色有点发白。“晚晚,出事了。”她把手里的布包往桌上一放,声音都带着颤,“我昨晚绣好的那些纪念绣片,今早发现少了一半!”
林晚心里咯噔一下:“怎么会少呢?您不是放在家里的木盒子里了吗?”
“是啊,我特意锁了柜子,今早打开一看,盒子敞着,里面的绣片就剩十几片了。”周慧眼圈泛红,“那些都是我熬了三个晚上才绣好的,每片图案都不一样,这可怎么给体验绣花的游客当纪念啊?”
李奶奶赶紧拉着她坐下:“别急别急,会不会是放错地方了?你再好好想想。”
周慧摇着头叹气:“我翻遍了家里都没有,肯定是被人拿走了。都怪我,昨天跟老街坊们炫耀,说绣了纪念片,是不是被谁听了去……”
陈屿皱起眉头:“您家门窗有被撬的痕迹吗?要不要报警?”
“门窗都好好的,说不定是熟人……”周慧话没说完,就见张大姐从外面走进来,听见这话赶紧接话:“不可能是咱院儿的人!咱老巷的街坊都是实在人,哪能干这事?”她转向周慧,“你再想想,昨天除了街坊,还有谁去过你家?”
周慧愣了愣:“昨天下午有个穿蓝外套的年轻人,说是社区做调研的,问了我好多关于绣花的事,还进我房间看了我的绣品……”
“是不是个子挺高,戴个黑框眼镜?”张大姐突然插话,“那是前两天来社区登记信息的大学生,说是要写什么非遗调研论文。我今早还看见他在巷口转悠呢。”
陈屿立刻起身:“我去社区问问,看看能不能联系上他。孙晓,你先陪周师傅再清点一下剩下的绣片,算算还缺多少。”
林晚也赶紧安慰周慧:“周师傅您别着急,能找回来最好,要是找不回来,我们再想办法,实在不行我和您一起绣,肯定能赶在开馆前做完。”
陈屿刚走,赵景明带着刘哲来了,手里还拿着个平板电脑。“晚晚,告诉你们个好消息,宣传视频火了!现在已经有一万多点赞,小程序预约量都破两百了!”他兴冲冲地把平板递过来,话刚说完就看见周慧的脸色,“怎么了这是?出什么事了?”
孙晓把绣片丢失的事说了一遍,赵景明的笑容立刻收了起来:“还有这种事?不行,开馆前的安保得加强,我这就联系物业,在院子门口装个临时监控。”
“先别急着装监控,”张大姐突然开口,“我知道那大学生住哪儿,他租了巷尾老王家的房子。我去问问,说不定是误会,他可能就是好奇拿回去看看,没来得及说。”说着就风风火火地往外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